南红玛瑙品鉴网

地质公园(三):石上的历史印记

05-12

来源:商丘日报-商丘网

保安山岩石上的波痕

【阅读提示】

“洪湖水呀,浪呀嘛浪打浪啊……”我们熟知江河湖海的水,经风吹过都会有波浪的印痕。但如果说,风吹过的波浪也会在石头上留下波痕,或许很多人都不会相信。但是,这神奇的一幕却记录到我们豫东大地上,记录在芒砀山脉中,记录于神秘的地层岩石里。如今,当我们走进芒砀山地质公园,在高耸的帝王试剑石下的岩石上,可以清晰地看到数亿年前在此留下的海浪波痕。在芒砀山地质公园党支部书记代慧甫、芒砀山旅游景区营销总监罗帅等的讲解下,笔者感受到了此间波澜壮阔的造山运动的神奇力量。他们说,岩石上的波痕地质景观是芒砀山地质公园的奇观之一,这是当时的波痕保存在海岸崖壁之上固结成岩石表面的沉积构造,地质学家就是据此来推测当时的古地理环境的。

如果你游历过三山五岳等大山,抑或到过石林、沙漠、溶洞等地貌景观,一定会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折服,并为沧海桑田般的神奇演化所震撼。当然,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芒砀群山作为豫东名山,既沧桑古老,又神秘秀美。据地质学家研究,这里最古老的岩石,年龄已经超过10亿年,多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岩石地层序列依次展现,多次剧烈地壳运动形迹清晰出露,是研究地壳早期演化规律、追溯地球演化历史的理想场所,是一部记录在石头上的地质史书。芒砀群山,山高水长,物象万千,厚德载物,神秘奥妙,既是闻名的地质公园,又是历史人文名胜地,是中华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

亿年波痕留岩上 叠层石中遗生命

芒砀山系的地质再现了古代海洋气候的变化,海水的潮汐作用和生命大爆发的壮丽场面,有流水形成的波痕、静水环境的泥质条带灰岩、波浪作用形成的竹叶状灰岩、动荡海水中的鲕粒、藻类生长形成的叠层石等。我们前面说到的波痕景观,就是波浪留在岩石层面上的遗迹。在当时的海洋中沉积的岩石尚未固结坚硬之前,受海水浪击形成的痕迹,在芒砀山系岩石的层面偶有发现,波峰、波谷清晰可见,通过它可以了解海洋活动的概况。而在芒砀群山岩石中,除了竹叶状、鲕粒状、豹皮状灰岩外,还有泥质条带灰岩。泥质条带灰岩是远古海洋海平面上升和下降的证据,其特点是灰岩中含有大量的从海岸或陆地带来的泥质,灰白色的身上有许多褐黄色、宽窄不一的泥质条带,装点成一幅天然的画卷。

在芒砀山地质公园内,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生命是蓝绿藻类,它们的生命遗迹就保存在10亿年前的叠层石中,可以说它们是芒砀山区最早的“居民”。叠层石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化石之一,是生活在寒武纪海洋中的低等植物蓝绿藻的本身及其生长过程中腺体分泌物胶结碳酸盐类碎屑,向上呈弧形拱起的圈层,硬化成石灰岩石的遗迹,是早期生命的印记。叠层石只能在清洁的海水中形成,可以判断当时的地理环境为无风或微风,没有海浪或是微浪。由于它们生长时的环境以及水流活动强弱不同造成层叠石形态各异,有半球状、柱状、墙状、瓦状、同心圆状等,在地质公园多有发现。

地貌变化形层理 褶皱断裂构新局

在地壳运动的过程中,岩石还形成了层理,即岩石层之间的分割面。具有层理被看作是沉积岩的一个重要特征。芒砀山系岩石的层理基本形态常见有水平层理、波状层理和斜交层理三种,如同一摞摞鸿篇巨制摆在那里等待人们去解读。沉积岩层的原始产状多是趋于水平的,后来的构造运动可以使其倾斜、直立、弯曲甚至发生破裂,形成褶皱、节理、断裂、劈理等构造形态。研究层理的形成机制,可以了解古气候、岩石物质成分的频繁改变及水动力条件的活动等情况,进而重塑当时的地理环境。

早在燕山运动时期,芒砀山地区地壳表现为强烈的褶皱与断裂并伴之岩浆的喷发与侵入,在此运动之前的地质构造格架被肢解和改造,形成新的构造格局并保持至今。褶皱是岩层发生弯曲,具有背斜和向斜两种基本形态。断裂是两侧的岩层沿断裂面产生显著位移,分为垂直位移和水平位移 两种现象。如永城境内的一级构造单元永城隐伏背斜及次一级的一系列褶皱和断裂。在保安山、僖山、芒砀山和铁角山等,可以看到完整而清晰的断裂构造遗迹,如保安山北东向断裂、僖山近东西向断裂、高角度断裂构造、断裂带中方解石大脉体、断裂带内文石晶簇、羽状方解石脉体等。芒砀山系中,落差5米~30米以上的小断裂30多条,断层滑动面随处可见,通过观赏可以想象到那时波澜壮阔的地壳运动情况。

山水共融喀斯特 溶洞溶塑钟乳石

在芒砀山地质公园的保安山景区里,可以看到神奇的溶洞。芒砀山地质公园党支部书记代慧甫介绍,溶洞是岩溶作用在地下形成的空洞,其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里不溶性的碳酸钙受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能转化为微溶性的碳酸氢钙。由于石灰岩层各部分含石灰质多少不同,被侵蚀的程度不同,就逐渐被溶解分割成互不相依、千姿百态、陡峭秀丽的山峰和奇异景观的溶洞。

走进芒砀山地质公园僖山景区,还可以看到钟乳石和石笋。无论是溶洞,还是钟乳石、石笋,这些都是喀斯特地貌的典型表现。喀斯特即岩溶,是水遇见可溶性岩石,发展到一定阶段形成的地貌。芒砀山地区总体属于剥蚀残丘的地貌特征,所以少见的喀斯特地貌可谓另类,它溶出了芒砀的个性风光,也溶出了魅力与诗意。

芒砀文石质胜玉 地矿名片响中外

芒砀山盛产文石,这是一种制作砚台的石头,曾经驰名中外。《山海经》载,芒砀山“有文石焉,质胜玉,可以为砚”。《水经注·获水》载:“获水又东经砀山县故城北,应劭曰:县有砀山,山在东,出文石。”芒砀山文石质地细腻、坚硬、纹理清晰、花纹美观,制作的砚台磨墨如锉,蘸笔如油,滴水三日不散,蓄墨十日不耗,被历代文人视为文房珍品。

芒砀山文石,由霰石、方解石、铁氧化物、蛋白石等矿物所组成,属次生矿物,其中以霰石为主要成分,呈葡萄状或球状集合体。良质文石颜色较深,硬度高,花纹多变化,具有同心圆构造;黄色、乳白色、无花纹属中级文石。主要产于芒砀主峰东南侧半山腰的紫气岩下方的“文石塘”,石塘不深,越往下石质越细腻,纹理越分明。上世纪由于开山采石,目前石质较好的文石已淹没在水中,不过还是能看到层次分明像玉一样的石层。芒砀山文石曾是芒砀山古老的标志之一,也是芒砀山特有的符号与名片,与其他地质资源一起宛若一摞摞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正等待人们继续去解读与弘扬。

本文来自【商丘日报-商丘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郑板桥的画

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