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红玛瑙品鉴网

晚清时期:人性在酷刑下的沉沦与悲哀

10-07

在众多文学作品中,对于人性问题的讨论和研究是其文学价值的重要体现,然而莫言的《檀香刑》对人性的善恶以及裂变都有着独特而深刻的见解。莫言是来自山东高密的作家,其作品《檀香刑》正是以高密县为背景展开,独特的猫腔唱出了作者心中对人性沦丧的阵阵悲哀。人因为有思想有情感有意志,才有行为的丑恶善良之分,才有人性的各种姿态。然而小说中无论是媚娘,小甲,还是赵甲,钱丁等人物都是不同人性的体现。悲惨的年代,以酷刑来压制民众,悲剧的人物,在酷刑之下演绎人性的悲哀。

《檀香刑》一个看似古老典雅的名字,仿佛让人闭上眼就能闻到那扑鼻而来的淡淡檀香,沁人心脾。可看完《檀香刑》后,之前想象的股檀香早已烟消云散,留下的只是脑海中一遍遍砍头的画面,耳边萦绕着一阵阵受刑时的嚎叫,眼前时常浮现出刽子手那嘴角浮动的诡异笑意,还能不断地感受到他那双让人害怕得发抖的眼神也在一直注视着自己。

睁开眼我发现檀香早已不香!

说实在的,看完了《檀香刑》我真的不知道说什么好,心中很是纠结,脑子里面很是混乱。然而里面的文字却演绎成一幅幅画面,一幕幕地上演在我的脑海中,我想说,那个年代真的很恐怖。麻痹的民众看杀人就像看大戏一样,还要寻求刺激,新鲜感!杀得不好,百姓埋怨,杀不过瘾啊!可见杀要杀得残酷有噱头,才对得起观众,对得起刽子手这神圣的行当……

在我看来在《檀香刑》中莫言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有大义凛然勇抗德兵的戏班班主孙丙,有儒雅风流的知县钱丁,有大胆泼辣风情万种的孙媚娘,有傻里傻气的赵小甲,有恶毒残酷的刽子手赵甲,他们通过各自不同的演出,展现了各异的灵魂,传达了作者对民族的深切思考,特别是在刽子手赵甲身上,倾注了莫言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赵甲的人物形象正是人性沦丧的国人的典型代表

赵甲是京城刑部大堂的刽子手,杀人无数,手段残忍。然而谈到赵甲却又有着让人不得不感慨的悲剧的成长历程。十岁父亲因得霍乱去世,十五岁母亲因伤寒过世;之后便是一个人孤苦伶仃,无所依靠,以乞讨为生了。

当他流浪到了京城本想投靠亲戚的,却误闹刑场,还拜了当时首席刽子手徐姥姥为师,自此便干上了刽子手这一行当。四十多年的刽子手生涯中自然将他的人性磨灭得一干二净,用他的话来说“砍下的人头车载船装,不计其数”。

造就了他身上散发的阴森之气,眼睛迸发的地狱之光,以及魔鬼之手。正因为他善用各种酷刑,为统治者献上了精彩的表演,为此他享有着最高的荣耀:坐在皇上曾经坐过的檀香木嵌金丝的雕龙太师椅上,手捻着太后老佛爷赐予的檀香木佛珠。

在赵甲心中自己的职业是光荣的,然而在统治者眼中刽子手只是一条卑膝的狗,是贱民,是无人性的杀人机器。为此人性的沦丧就是从他拿起屠刀的那一刻慢慢丧尽的。

因小虫子偷了俄国女皇送给皇上的鸟枪,赵甲和徐姥姥便为其施行了“阎王闩”酷刑。施刑后,赵甲感受到:“你爹我双腿发麻,眼前一片片的金星星飞舞,如果不是余姥姥搀了我一把,你爹我在皇上的大驾还没起来时,就会瘫倒在小虫子的尸体旁边。”

刀斩戊戌六君子时,赵甲心中又是一番别样的情绪“他感到那坚硬的鸡血面具,宛如被急雨打湿的墙皮,正在一片片地脱落。深藏在石缝里的灵魂,正在蠢蠢欲动。各种各样的情感,诸如怜悯、恐怖、感动,如同一条条小小溪流,从岩缝里汩汩渗出。”

可在小说最后赵甲在为抗击在胶州半岛修建铁路的德兵的亲家孙丙施檀香刑时,他那样津津有味地准备檀香刑具,那样一丝不苟地揣度受刑人的肌体和檀香楔子的走向,那样快意地欣赏受刑人的扭曲恐惧的脸和令人毛骨悚然的痛苦呻吟。

我们可以一步步了解到赵甲是如何从一个懵懂的小男孩,踩着血印使自己成为杀人工具的,直到人性沦丧。在他身上体现了作者对封建礼法,封建社会对人性的摧残和扭曲深刻揭露和不满。

人性的急剧沦丧,大刀偏偏剁向了无辜的反抗民众

朝代的衰落,政府的腐败,官员的迂腐,民众的麻木,才有了当时人性的急剧沦丧,才会让列强在我们的土地上肆意。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本该砍头的是他们,可大刀却偏偏剁向了无辜的反抗民众。

孙丙本是一个“猫腔”艺人,却因失手杀了一个正在大街上辱他媳妇的德国佬,而遭到德国人杀妻灭子的报复。又因投向义和团,发展乡民杀鬼子,被抓获后,德国人要求要用最严酷的刑罚来杀一儆百,然檀香刑无疑是最让德国佬满意的了。临刑前本有机会逃脱的孙丙却没有离去,行刑时也没怎么叫喊,展示出堂堂中国汉子的血气方刚。此时,孙丙的“猫腔”也回荡在我心里,我不禁对他肃然起敬,高密县的汉子啊!真有血性!

刽子手并不为其他,只为敬业,为大清执行律法。当刽子手赵甲脸上涂上鸡血的时候,他就成了清政府的工具了,甚至是魔王,在他眼里唯有把刑罚做得漂亮才是对犯人的尊重,对职业的敬爱。他行刑无数,却如同进行了无数场表演毫无忌惮。

最后还为孙丙精心准备了檀香刑,一种插进人的谷道穿过脊背,刺破喉咙的刑罚。此时的他早已没有一丁点的人性了,杀得不好,死的便是自己。

可见最后还是腐败政府统治下的荒诞时代所造成的悲剧啊!

没有人性的不但只有大清的刽子手,还有大清的官员、百姓。

他们以看“戏”为乐,成为了典型的生活中的麻木看客,他们只会围在北京菜市场里争先恐后地等待杀人的时候,伺机准备着争夺尸首上的衣服,首饰。如同路边的野狗般,疯狂地抢夺着犯人的尸首,这简直是毫无人性可言的。黑压压的人群,不为死者送行,然而是等待着死者的挣扎,期待着死者的哭喊,最后寻求生活的乐趣,内心的刺激感,彷佛这些才是他们活着的目的。

我的心不禁心痛起来,难怪当年鲁迅先生要弃医从文,拿起笔杆子拼命唤醒民众。难怪戊戌六君子要用血来淋醒那些人性沦丧的人们,他们挥洒热血,为革命牺牲。他们是清醒的,更是不该死的,他们更是人性的呼吁者,维护者!

即使“檀香”弥漫在那个时代,也闻不到一丝的檀香。浑噩的朝代早已没有什么生气可言,一切都在苟延残喘。

有几个孙丙能站出来反抗的?还不是狗急跳墙!然刽子手却有成千上万个,杀杀杀…唯恐杀不干净!人性沦丧的麻木人们,只是卑贱地活在统治者和列强的脚下,只会拿起自己的鞭子抽自己的人。这样怎能不让人觉得可笑?可悲?

檀香无形却有“刑”,无形中沦丧的民众,无形中消逝的人性,刑罚超越了一切,压制了一切,社会的悲剧,民众的凄惨,人性的沦丧,让人为之感叹,为之捶胸顿足。

煮茶

菩提念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