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红玛瑙品鉴网

华夏瑰宝:东阳木雕的魅力与非遗价值

09-05

文丨认知历史

编辑丨认知历史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民间手工技艺正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体现。

从历史经验来看,一种特殊的文化传统是建立在与其相应的自然生态、特殊的文化空间所形成的,既存在着延续性,也存在着滞后性,对其族群的认同感、凝聚力以及随后的社会、经济发展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优秀传统技艺的文化内容进行研究、了解和把握,并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进行有选择的保护,合理的传承,创新的发展,这是我们的任务,也是新时期发展的需要。

2006 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东阳木雕,因发源地得名。

东阳木雕作品

东阳木雕是东阳本地工匠所创,传承至今的一种民间文学技艺,它不但为普通的木质生活物品增添了浓厚的艺术色彩,创作出了许多流传至今的精品,更是在特定的历史生态条件下,赋予了它自己的历史内涵和生动的文化表达。

通过对它的进一步发掘与认识,可以将它作为一种新的人类文明遗产和新的社会发展的文化资源。

东阳木雕文化源流

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的传统手工艺,东阳木雕是社会经济与文明的物化体现和精神象征。

因为在每个时期,人们所处的经济、文化、生活生产和技术手段都不尽相同,所以东阳的木雕在应用、题材的技法和工具上也呈现出了各自的特点。

在东阳的历史演变中,它反映了人民生活、生产和精神状态的变化,它记载了一个时期丰富的个人文化象征,反映了各个时期人民共同认可的思想观念、精神追求和生活习俗的审美趣味。

古建筑上的东阳木雕

(一)东阳木雕的形成期

据资料记载,东阳木雕的最初起源是由墓葬中的木制陶俑、佛教塑像和印书刻板演变而来的。

梁武帝曾在江南大力兴修庙宇,仅东阳一地就修建了百余处,而木雕佛像更是盛行一时,众多的庙宇为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根据东阳《康熙新志》,唐代年间,东阳冯高楼村的冯宿、冯定二人曾为官吏,二人衣锦还乡后大兴土木,其宅院“高楼画栏耀人目”,可见那个时期东阳木雕已用于建筑装饰。

阳冯高楼村

当地元朝理学大师陈樵在《辉映楼赋》中盛赞木雕装饰

“琢桂为户,文锦楹兮,名翠引翼,翠蜗胜兮”。

从整体上看,该阶段的雕刻作品整体上表现出一种粗糙、简约、以装饰性图案为主要内容的艺术形式,该阶段的东阳木刻艺术特点被称为“古老体”。

东阳卢宅木雕

目前东阳地区最古老的木刻作品为《善财童子》《观音菩萨》,其雕刻形式古朴典雅,多采用平面凸刻技术,区别于建隆二年的金漆刻、黄杨木刻的三维雕刻,初步形成了东阳地区木刻特有的艺术特色。

“求善强和”这一思想题材体现了这一时期民众的心态与观念。

东阳木雕

(二)东阳木雕的成熟时期

在明朝的中、后期,东阳木雕被广泛地运用在了建筑和家具上。

木雕的装饰区域扩大,作品的层次逐渐变得更加丰富,结构也更加饱满,在做工和风格上更加细致,最终构成了一种以平面浮雕工艺为主体,同时还包含了浅浮雕、深浮雕、高浮雕、多层浮雕、圆木浮雕等各种雕刻技法的艺术风格。

东阳木雕是一种装饰的木雕,为了保持木材的自然纹路和颜色,为了强调精细的雕琢,木雕上没有涂上黑色的油漆,所以又叫“白木雕”

东阳白木雕

明朝遗留在东阳城的木雕作品中,大部分都是雕刻在建筑上的,明朝时期,东阳城的木雕作品简约、写意,强调雕刻与整个建筑的和谐。

强调连接和平衡,风格沉稳,富有灵性,线刻技巧娴熟,被誉为北方故宫,南方卢家的肃雍堂,就位于东阳市卢宅村。

始建于明朝景泰丙子年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雄伟壮观,凝聚了六百多年来的明清建筑精华。

在屋檐、梁、杨墙、屋檐牛腿、门窗等建筑及内部装修中,都运用了大量的木雕艺术,这些都是东阳地区的木雕艺术,被称为“雕花体”

东阳卢宅木雕

(三)东阳木雕的鼎盛时期

在清朝,东阳的雕刻艺术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与完善,这是由于以下几个因素造成的:

一是康乾时期,国家繁荣昌盛,尤其是宫中的木雕技艺,使雕工水平大为提升。

嘉庆道光时期,为了使故宫得到更大的修复,它从全国范围内召集了大量的人才到北京来。

根据《东阳县志》的记载,在此时期,东阳有400余位能工巧匠,应诏人京,为其雕刻龙椅,宫灯,陈设等,用于宫中的装潢。

朝廷对木雕的高标准和高要求,使得东阳的木雕艺术被发挥到了极限,其规模之大,制作之精细,雕工之精美,可谓是空前绝后。

明清时期的东阳木雕

二是受到广泛流传的典故与戏剧文化的熏陶。

《红楼梦》、《三国演义》、《白蛇传》等经典作品,通过戏剧演员的演绎,变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些戏曲角色被大量运用到雕刻中,这一阶段,东阳的木雕艺术,被称为“戏文体”

随着雕塑内容的丰富,雕塑图案的日益繁复,东阳时期的雕塑,不管是屋宇结构,还是陈设,都趋向于一种厚重的富丽堂皇,一种精细的感觉。

戏文体东阳木雕

由于受到已经形成规模的雕版工艺模式化的限制,该时期的雕刻技法已经定型、程式化的雕刻也体现出了那时人们共同持有的文化理念和审美特质。

伴随着建筑建造技术的不断进步,建筑群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结构,并且对其进行了一定的重视。

木雕艺术的野性之美

因此,在对建筑的各种构件进行分类的同时,也要对它们进行分类,比如梁栋、牛腿、琴杨、花棋、门窗等,采用各种特殊的雕塑手法和工艺。

东阳城内现存196幢比较完好的明清古建筑,这些建筑上雕梁刻栋,富丽堂皇,令人赏心悦目,被后世子孙奉为珍品,世世代代加以保存。

建筑上的木雕

(四)东阳的转型时期

在近代,受到传统油画的影响,“东阳”的木雕作品大多借鉴了著名画家的作品,雕刻的手法也大多是以油画的笔触为基础,用“刀子”代替“笔”,更注重作品的结构和布局。

“人”的姿态和神态,“景”的层次感和渐入感,将“木”“神”结合在一起,使“东阳”的“木”变得更加生动,“木”的形象和精神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这一阶段,东阳的雕刻艺术特色被称为“画工体”,使东阳雕刻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

在民间,人们不但用吉瑞图纹来祈求吉祥,用生动的主题来教育后人,还用大量的雕刻来表现财富,显示身份,木雅的房屋装修,以及各种家具的装修,都是随处可见的。

木雕鸳鸯摆件

当地人家要妻嫁女必雇请木雕师傅雕制嫁妆,富豪大户讲究体面,往往不惜工本,经年累月地雕制,必备“千工床、万工轿、十里红嫁妆”;一般百姓,请个把雕花匠,雕个花橱、雕张八仙桌等实用家具。

东阳木雕嫁妆箱子

贫寒人家,也会因陋就简地在木质家具上进行线刻浅雕。随着木雕需求的变化,匠人们也从农村流向城市,生产经营方式由上门加工转向工厂化生产,木雕制品由产品变为商品木雕的专业化生产开始起步。

(五 )东阳木雕的新生时期

新中国建立以后,东阳地区的民间雕刻艺术受到了国家的高度关注,许多制作机构相继建立,使其艺术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在保留了传统的雕花技术的前提下,木雕的主题和样式多种多样,东阳木雕正在逐步从一件工艺艺术品向一件木雕艺术转化,其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都得到了提升。

由于建筑材料的改变,现在很少有建筑木雕的直接使用,而东阳木雕则被用在一些特定的地方。

比如室内装饰,家具陈设,观赏和展示等,雕塑的主题也被引入了一些现代的东西,在此期间,东阳木雕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新式体”

东阳木雕家庭挂件

1956年,陈列于杭州灵隐寺19.6米高的释迎牟尼大佛,1975年,陈列于北京的浙江大厅,《锦绣西湖》,1990年展出于河南省开封市的大型壁画清明上河图,现藏于河南省开封市博物馆。

1997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选为礼物的巨型木刻屏幕《航归》,在2003年为杭州雷峰塔改建而制作的巨型木刻《白蛇传的故事》。

这些都是现在这个时代东阳木刻艺术的代表作品。

木雕作品-清明上河图

东阳木刻常常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有时还会成为“国礼”,赠与国际友人。

2007年赠送给俄罗斯领袖的《友谊》,2015年赠送给英国女王的《寿比松龄》,无一不是东阳木刻的经典,被誉为“国家珍品”。

寿比松龄

东阳木雕文化特性

东阳木刻历经一代代传承,历经岁月洗礼,沉淀着人文精华,保存着一份凝练的回忆,洋溢着一份鲜活的生命,造就了一份富有特色的艺术风貌和别具一格的文化面貌。

(一)相承性

东阳木雕之所以能列为中国四大木雕之首,与其拥有相当规模的优秀继承人有很大关系,东阳木雕在社会与文化环境变化中适应和演变,更在工匠传承中创新和发展。

最初,东阳地区的木雕技术和文化,是以“父子带子,叔侄带叔侄,亲戚带亲戚,邻居带邻居”的方式,经过口传身教,口传心授,心领神会,以及艺术口诀,一代代地流传下去,不但流传着雕刻技术,还流传着这个行业的规则,以及做人做事的原则。

工业化向专业化方向发展的今天,教室教学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

东阳木雕雕刻师

(二)实用性

东阳木雕作品与人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它立足于人民群众的美学需求,立足于其实用性,主题直接,画面逼真,容易被人民群众所接受。

“东阳木雕”是一种以“平雕”为基础的雕塑,它突出了“平雕”的特点,能够方便地附着在其它木材上,随着各种装饰品的需要而变化。

因此“东阳木雕”是一种集观赏和实用性于一体的通俗具象性艺术品。

(三)思想性

东阳木刻艺术能延传到今天,离不开它的“顺其自然”、“尊崇”等核心价值观。

东阳木雕所用的材料很多,可以选用本地特产的芳香木,也可以根据需要选用其它柔软、坚硬的木头。

木雕花木兰

以木料天然的纹路为主,接近大自然而不失原貌,这是儒家布衣文化的体现。

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示了一个时代的真善美,祈求吉祥,以礼教化,将中华的传统文化和精神发扬光大,引领着大众的生活方式,伦理道德,思想情操等方面的发展。

(四)开放性

建筑形制的变化、传统礼制的变通、戏曲绘画的传播、外来文化的传入、文人雅士的指点、技术工艺的提升,都为东阳木雕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地动力。不断吸纳先进技术和先进文化让自己跟得上社会的发展,这就是东阳木雕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东阳一代一代的艺术家,跟随着时代的潮流,完善着自己的技术,在不断的借鉴、开发和利用中,最终发展出了一种以平面浮雕为主体,多层次浮雕,散点透视构图,保留平面的雕塑风格。

开放就是生命力,这才使得东阳的木雕经久不息。

东阳木刻作为一种传统的手工技艺,是在长期的生活、劳动、实践中形成并发展的,保存与继承这一技艺的首要任务就是为其营造一个适合其延续发展的生活条件。

寻求一条可持续的发展之路,这对于传播优良的传统文化,提高整个国家的文化水平具有十分必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龚明伟东阳木雕[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8.

[2]书锡龙.卢宅营造技艺[ 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

[3] 许元.狮文化狮造型及东阳狮木雕艺术[J].楚学刊,2014(5);86 -91,

[4] 刘乾坤东阳木雕以木为纸 以刀为笔 灵动天下[J]中国国家地理,2013(12):23 -25

[5] 金柏松.坚持科学人文精神,把握传承发展方向[J]浙江工艺美术2010(1):34 -36.

毛峰茶

西瓜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