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红玛瑙品鉴网

预算500元,能购买哪种岩茶?大红袍的档次如何?

07-06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旗下岩茶课堂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昨天刚看到这样的咨询。

“预算500能买到什么样的岩茶,我想要大红袍?”

看到这个消息,刚想向对方进一步追问。

这个500的价格是打算按泡买,还是按盒买,或者是按斤买?

能不能再具体描述下个人喝茶口味偏好?

没想到对方很默契,还没等到提问,立马紧随了两句补充。

“是每斤500,预算就算再留宽一些,斤价也别过千,我预备着当口粮茶的,太贵的话荷包伤不起。”

呃,照这么看,正岩茶肯定是没希望了。

因为这个预算,远达不到正岩茶的市场行情价。

岩茶圈内,一款茶具体定多少价?

因茶而异,因品质而异,还因人而异。

所以,预算五百能买到的岩茶,具体表现五花八门。

从下文麻花接触的例子看,按这个预算买茶,买到适口顺口的茶真的很难。

《2》

有一回在武夷山住酒店,房间里有提供免费茶样。

泡袋包装除了印着酒店名称外,只能看到三个明显大字——大红袍。

出于好奇,剪开泡袋,准备一探究竟。

别说,干茶表现还可以。

条索深褐偏黑,有自然光泽,揉捻紧结,干茶大小粗细相对匀整。

凑近泡袋开口,闻了闻干茶,花香也挺明显的。

但沸水泡开之后,茶香格调反而不高。

香气很浓郁不假,但层次太单一的,闻久了还很腻。

不用多说,里面肯定是拼入了大量高香品种茶,而且外山产地的。

定睛细看倒出来的茶汤,茶水略微泛浑,汤水中隐约带有毛屑,清透度不高。

不过热茶汤表面上扬出来的香气,倒是一如既往那么香。

香气直冲冲的,不柔和,谈不上高级。

看着这样的表现,头道茶没有直接喝,而是再泡了一遍。

将茶汤倒出来后,小口尝试。

简单概括下,茶味薄,不醇,不柔,微苦,较涩,汤水当中的花香很弱,并不是那么好喝。

冲着这样一杯又薄又涩的茶味,这样的大红袍在市面上很难卖出高价。

哪怕单独泡袋分装,包装再上档次些,再包含额外的邮费,每斤500已经绰绰有余。

但这样的岩茶大红袍,香清甘活里面只占了一个“香”,并且还只是闻着香,茶香没有高级感,香气很冲鼻,茶香轻飘没有落水香。

将这样的茶买入手,个人感觉不值得。

因为汤水的涩、薄、味淡,着实让人没法接受。

《3》

之前有位广东茶客,给我们提供一个素材。

原来,他收到当地朋友送来的一大罐大红袍,据说还是不错的口粮茶。

外包装很大气,不是那种小泡袋独立分装的。而是装在一个饼干桶大小的铁皮大桶装,份量很扎实。

连包装在内,总共是1.25斤。

打听了一下,这样的大桶茶,买的时候要六百多。

因为是陈化过的大红袍,所以打开铁桶的盖子时,看到里面的干茶偏碎。

抓了一点出来试喝,让人很不理解,为什么烟火味很重?

说来很搞笑,那位茶友待在房间里试着茶,中途家人开门进来,还以为是什么东西烧着了,空气里都弥漫着一股炭火味。

对照这样的描述,麻花心里有一个怀疑方向。

这怕不是,遇上了“潮汕火”岩茶?

先给新茶友解释下,何为潮汕火。

起因是,销往潮汕地区的岩茶,为了顺应当地喝茶口味偏好,会特意做成口味偏重的风格,颇具地方特色。

表现不外如下。

一方面,火功焙高,足火之上还要再焙,达到重火临界点。

另一方面,单泡茶增加克重。

这种重口味/定制款的口粮大红袍,乍一看虽然很有性价比,但麻花认为,多喝没好处。

因为这样的茶,焙茶火功多多少少有些过头了,焙茶时下手太重。

既要省焙茶成本,做口粮方向,又要火功极致高,会带来不少焙茶硬伤。

最典型的是,焙茶速度太快,急火焙茶,甚至猛火一次焙成型,对岩茶内部的活性茶味成分而言,十分不友好。

花香、果香、木质香、奶香等各式香型,几乎闻不到。

情况稍好一些的,还能勉强剩下一些炭香,有焙茶过后的焦香。

要是状况恶劣些,就彻底变成了炭糊味。

说得通俗点,就是上述描述那样,闻着类似什么东西被烧焦、烤焦的怪味。

这样急火快焙出来的岩茶,除了茶香表现差劲外,内在茶味物质也跟着一并严重受损。

茶味很浓苦,但汤感特别薄。

除了一股焦苦的滋味,令人印象深刻外,谈不上多少茶味优势。

喝这样接近病火的茶,还不如回归正常火功范围的岩茶。

对岩茶来说,连基础的花香、果香都保不了,只剩下重口味,着实不算好茶!

《4》

除了上文的两大典型个例外,斤价500块买到手的大红袍表现大多如下。

说得通俗些,经常有些小缺点,多数是平淡无奇。

主打是无功无过,没有任何香气、茶味方面的出圈点。

对比正岩好茶,按这个价位入手的茶,难免会遇到不少预料之内的弱点。

比如,茶味不醇。

哪怕增加投茶量之后,将茶汤再闷着喝,泡出来的茶味依旧是薄的,质感层面不足。

小口尝入茶汤,让茶水稍微停留在舌面,感受不到醇柔感。

哪怕泡浓之后,也没有浆感出现。

比如,滋味断层快。

泡茶时,可能前三冲还算勉强有味道。

即便不好喝,也谈不上多难喝,还算能喝入口。

但连泡三、四次后,茶香转淡,茶味饱满度断层下降。

一前一后的落差感,极为鲜明。

《5》

日常喝茶,感受一杯茶的滋味,通常是分三个阶段。

首先,初印象(第一印象)。

这杯茶喝入口,顺不顺口?还是伴有涩麻、苦涩、发酸的阻碍感?

其次,尝茶味层次。

这杯茶喝着是苦、是鲜、是酸、是醇、是甜,还是涩?茶汤质感是薄是厚?

最后,喝茶后细细回味。

有没有回甘生津以及清凉感?还是越喝越口干?

理想状态下,即便花了500块去淘茶,没有遇到特别踩雷的情形。

但喝茶喝着始终不醇。

喝完之后也没有回甘、口腔留香、持久回甘的体验,没法做到让人喝了还想再喝。

这样的茶,顶多是做到比白开水多带点茶味。

奔着喝茶喝“尽兴”的需求看,选这样的茶当口粮,经不起细品,更谈不上一系列的美妙享受!

更多关于岩茶的知识

武夷岩茶与大红袍是一个概念吗?那肉桂、水仙也是大红袍吗?

桂皮香大红袍,是肉桂还是大红袍?普通茶客如何分清两者的区别?

聊聊大红袍拼配的那些事,看金奖大红袍是如何拼配,涅槃成金的?

纯料、拼配、母树大红袍,4个大红袍的真相,终于一次性说清了

大红袍早已消失在历史上,那么现存的母树大红袍,又是哪来的?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郑板桥书法

戈壁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