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红玛瑙品鉴网

菊花石砚中的历史印记:戊戌变法志士的爱国情怀

04-29

菊花石砚中的历史印记:戊戌变法志士的爱国情怀

菊花石背后有段情



菊花石,因石中有天然形成的菊花状的石头纹路而得名,产于我国湖南浏阳湖北恩施、江西永丰、陕西南部等地区。菊花石的开发,从清代开始盛行。


关于菊花石的诞生,有这样的一个传说,是关于一对真心相爱的恋人。相传很久之前有一个有名的猎手叫石坚,他有个青梅竹马名叫菊花,是渔翁的女儿。他们从小一起长大,两小无猜情投意合,长大后结为了夫妻。后来因为一场意外,菊花无法生育,石坚的父母便要拆散他们。石坚誓死不从,但奈何石坚父母偷偷将菊花卖给了人贩子。打猎归来的石坚得知这个消息,立刻出门寻找,历尽艰辛都没有找到,伤心欲绝的他晕了过去。



石坚的真心让神仙为之感动,将菊花送回了他的身边。恩爱夫妻再次团聚,但奈何有家难回,花钱买菊花的是个大财主,有权有势。石坚和菊花决心以死抵抗,殉情于浏阳河,化作了菊花石。


此外,还有一种传说。相传在远古时期,天上的神泸溪和仙女宣恩爱恋人间,在浏阳河上洒落了很多菊花,菊花慢慢地沉到了河底,化作了今天的菊花石。



人们喜爱菊花石,不仅仅是因为它的花纹美,更是因为菊花石寓意着感情幸福美满,同时也蕴含着坚毅、淡泊的品质,早期菊花石也被用来制作茶具。



戊戌六君子之一自诩“菊花石之影”


笔墨纸砚,被称为“文房四宝”,是中国古代书写的必备之物。菊花石与“文房四宝”之一砚台产生关联,还是清朝的故事。据《浏阳县志》介绍,在清朝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浏阳永和镇上有一个农民在河底采石头的时候,发现有一种石头上面有菊花状的花纹,十分好看。于是把石头带回家,做出了砚台,没想到磨出的墨汁非常细润,而且墨汁放了几天都没有干,一时传遍整个小镇。从镇上流传出去后,达官贵人发现菊花石砚,堪比“四大名砚”,而且还更有特色。后来,菊花石砚被列入了宫廷贡品的名单。据《故宫博物院院刊》记载:“清代内府中已藏有菊花石砚多方,其大者近尺半,小者约七八寸不等”



时间来到清朝末年,生于浏阳的“戊戌六君子”之一谭嗣同,喜爱收藏菊花石砚,自诩为“菊花石之影”,还把自己住的地方命名为“石菊影庐”。“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视死如归、豪放磊落的气魄,像极了凌雪傲霜的菊花。戊戌变法领袖之一梁启超,也曾获赠过一方菊花石砚,在被迫离开祖国之时,对菊花石砚仍念念不忘。



菊花石砚虽好,该如何挑选呢?


菊花石砚的挑选主要分为5个步骤:看其材、摸其身、掂其重、听其声、洗其墨。看其材,主要是看材质、工艺;摸其身,主要是摸砚台表面是否润滑冰凉;掂其重,是因为同样大小的一方砚台,好的相对会重一些;听其声,菊花石砚轻轻敲击后有金属声为佳;洗其墨,把砚台洗干净,看看有没有损伤。


菊花石砚的雕刻方式,一般是跟随石头本身的纹理而定,最大程度保留菊花的形状。很多菊花石砚会巧妙利用空间,雕刻出各式图形,增加点缀,使整个砚台更为美观。来长沙,带一方砚台当手信,一定会给喜爱书法的朋友一个大大的惊喜。


部分图片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侵删请联系

董其昌书法

崖柏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