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红玛瑙品鉴网

三大误区让茶叶变得苦涩,品质再高也难以挽回

01-19

三大误区让茶叶变得苦涩,品质再高也难以挽回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人很容易被环境影响情绪。

想想读书的阶段,当觉得自己在班里低调一些,排名靠下游也没啥时。

但总会被周围不断灌输一种观念:第一就是好,是“学霸”,而垫底的是学渣。

久而久之,大家也就认可了这一点。

看到同学在努力,就不自觉开始紧张:

“不好,我的排名要被超越了。”

当然了,小范围里的竞争,是为了促进共同进步。

况且,以前的年代,没有手机,网络也不发达,大家争第一,仅仅是默默比划。

目之所及,也就那么回事。

根本不考虑,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所以,学生时代可以看各种课外书,看金庸,看红楼,看张爱玲……

但偏偏现在是社交网络时代,我们看得见全世界。

人每天通过互联网,看到浮夸的群体,看着世界顶尖的案例,自然就产生了各种复杂的情绪。

那些本来跟我们无关的,也强行被大脑合并,变得和我们有关系了。

《2》

众所周知,这世上有无数种偏好。

形形色色的人群,参差多态,乃是世界之本源。

就像喝茶,每个人的喜好都不同。

比如,有人喝岩茶喜欢喝香气。

即使在大众眼中,喜欢喝香香的岩茶,大概率会被认为是新入门的、没经验的、小白级的茶客。

但,那又如何?个人口味而已。

又比如,有人喝茶,不论是哪一种茶类,都更看重水路。

茶汤喝起来,细软、淳和、滑润,才能入他们的眼。

但也有的人,喜好比较“奇葩”,喜欢喝口味重的,刺激苦涩的茶,觉得更浓烈,更有茶味。

平时泡茶的时候,还喜欢通过闷泡,来达到超量释放茶叶当中养分的目的。

美其名曰,不苦不涩不是茶。

可是,这样苦涩味浓重的茶汤,并非人人都能接受的。

每隔一段时间,便会有茶友来问,为什么茶叶喝起来很苦涩,在嘴里化不开?

由此可见,这个现象,困扰了很多茶客。

大多数的人喝茶,还是想要追求清新、爽口、愉悦的口感,除非是平常烟酒不离身,必得要够劲、够苦涩的茶汤,能让麻木的味蕾感觉到“滋味”。

否则,非常人能接受。

那么,本篇文章就针对此情况,来分析详细原因吧。

《3》

原因一:茶不够好。

其实,这个理由很直白,和茶叶的品质密切相关。

虽然大多数时候,茶叶中先天就带着苦味和涩味,这种口感是无法完全从茶叶中剥离出去的。

但是,在好茶中,这些物质的含量并不高。

因此,苦涩的滋味也就不太突出。

甚至于,因为好茶中的茶氨酸、多糖、胶质等物质,含量比较丰富,它们将苦涩味包裹了起来。

这样泡出来的茶,喝起来,基本上尝不到苦味和涩味。

而品质不高的茶,由于产区环境、加工工艺等原因,造成了体内积蓄过量的苦涩物质。

举个例子,如果茶树生长的地方,海拔较低,或者茶树向阳,每天受到的光照都很强烈,且日照时间长。

这样的茶青,先天有短板,制作完成后容易产生苦涩味。

茶氨酸提供鲜甜味,茶多酚提供涩味,咖啡碱提供苦味。

它们仨的关系,是此消彼长的。

茶多酚和咖啡碱多了,茶氨酸便少了,茶叶冲泡后喝起来,就会给口腔以浓烈的苦涩冲击。

又或者是,制茶师傅的技术不行。

并没有深刻地了解每个步骤,对成品茶的增益作用以及影响,只是一股脑儿地乱做一通。

最终的结果,就是让大量的苦涩味物质,留存在茶叶细胞内。

沸水一泡,苦涩物质源源不断地倾泻而出,让人觉得舌苔变厚,不好的味道在嘴里化不开。

《4》

原因二:冲泡方式不当。

冲泡的方式、手法的熟练程度,同样会影响一泡茶汤的香气和滋味。

据我们观察,很多茶友在泡茶时,都存在一种习惯——坐杯。

也就是平时常提到的,闷泡。

刻意延长茶叶与水接触的时间,让茶味物质大量释放出来,其中,便包含着超量的茶多酚和咖啡碱。

而且,茶叶中的三大物质,茶氨酸、茶多酚、咖啡碱,浸出速度不一样。

茶多酚和咖啡碱,遥遥领先于茶氨酸。

一遇到沸水,它们就如同开闸泄洪,一泻千里。

至于茶氨酸,还在慢悠悠地、按部就班地,以原来的节奏来释放。

于是乎,闷泡后,我们便只能喝到,浓缩得又苦又涩的茶汤。

倘若想要茶汤不苦涩,那就选快出水吧。

沸水快进快出,苦涩物质想趁机多释放一些,也因为没有足够的接触时间,而只能作罢。

另外,有一部分茶友,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坐杯。

还以为出汤速度已经够快了,不是在闷泡。

实际上,我们定义的“快出水”,指的是从注水到出尽大部分茶汤,用时控制在7-8秒。

再不熟练,也不能超过10秒。

在这个范围内完成注水、冲泡、出汤的,才是真正的快出水。

过程中,基本没有停顿的时间,一气呵成。

左手持壶注水,右手合盖出汤,左右开弓,大大缩短了时间。

假如没有按照这个标准来泡茶,在注水和出汤的间隙里,又抽空做了别的小动作,那便成了闷泡。

闷泡出来的茶汤,喝起来,苦涩麻,不好喝。

《6》

原因三:投茶过量。

在日常泡茶时,有很多茶友,是懒得称重的。

一是嫌麻烦,认为没必要,多一些少一些,照样也能喝。

二是凭感觉,靠“目测”来测量投茶量。

实际上,肯定是不准确的。

而不称茶直接冲泡的后果,就是,投茶量要么太多,要么太少。

冲出来的汤水,滋味要么浓酽苦涩,要么寡淡清薄。

若投茶量少,尚可挽救。

等到下一冲开泡前,再补投适量干茶进去即可,反正自己喝,也没有太多讲究。

可如果投茶量超量了,就难办了。

总不可能从盖碗里,把已经浸湿的茶叶,夹出来一部分再泡吧?

太浪费,舍不得。

但不夹的话,投茶量太多,一杯茶汤内所含有的物质,就太浓了,苦涩感强,难以下咽。

万一泡茶的人,还喜欢闷泡。

双重打击,那茶汤喝起来,恐怖程度堪比“车祸现场”。

《6》

苦涩味,真的是一种可怕的味道。

虽然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

但喝茶,又不是喝药,何必要容忍这种令人不适的滋味呢?

茶叶之苦涩,往往代表着茶叶品质不佳,冲泡手法不当,投茶过量。

并且,茶多酚和咖啡碱喝多了,对肠胃也不好。

长期以往,还会增加痛风的概率,实在是不建议多喝!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翡翠原石拍卖

千年血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