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红玛瑙品鉴网

福建人为何偏爱泡茶而非煮茶?

01-08

福建人为何偏爱泡茶而非煮茶?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有位在武夷山开店做生意的朋友,私下交流开店经验。

入冬后,煮茶待客是他防止蹭茶客的阳谋。

熟悉岩茶的茶客都知道,武夷岩茶是按泡、按克卖的。

武夷岩茶,岩岩有茶,非岩不茶。

真正产自景区内的正岩茶,数量有限。

光是茶青成本,正岩与非正岩就拉开一大截差距,物以稀为贵。

以现在的山场行情,正岩山场的肉桂、水仙、名丛,起步价过千。

核心三坑两涧的肉桂,像大名鼎鼎的“牛肉”,斤价过万,单泡茶大几百也是常态。

总之开店做生意,品质好的岩茶,进价并不便宜。

但开店做生意,又不能吝啬招待,要亮出好茶才能吸引客人,换来销量。

《2》

元旦那天下午,他刚完成一单生意。

卖掉了一盒马头岩肉桂,进账收入588元。

然而,那天进店买走那盒“马肉”的客人,招待成本并不低。

从下午不到三点客人进店,对方在店里,待了超过一个多小时。

期间,一共喝了三泡茶。

最开始按客人口述,他是北方人,想喝点口感润、香气足的茶。

于是,先拆了一泡品种茶瑞香,润一润嗓子。

喝完瑞香,客人的评价是这泡茶不错,香气挺舒服的。

但他之前从来没听过这款茶,太冷门了。

言外之意,是嫌这泡瑞香不够出名。

然后第二泡茶,选了一泡果香正岩肉桂。

那泡果香肉桂,拥有极鲜明的熟果香,一度是他的待客拿手好茶,换了不少好评。

不过客人喝下后,还是提出想试一试不同山场的肉桂,问店里有没有“马肉”推荐。

因为他在朋友那喝过,香气口感都特别好的马头岩肉桂,如今仍是念念难忘,不知能否找到同款。

听到这,朋友细想了下。

看着对方的谈吐,对岩茶颇感兴趣,聊天交流也算投机。

于是,拆开喝了一泡开山坪的马肉。

果然,“马肉”一出,对方脸上的笑容更甚,频频流露出欣赏言辞,夸这泡茶的香气冲击力够强,喝完后满口都是香。

就这样,连续亮出三泡茶招待后,那位客人现场爽快成交。

买了一盒最后试喝的同款“马肉”,一盒里面有六泡,净重量正好60克。

送客后,朋友一个人坐在店里复盘,感慨现在做实体店卖茶太难。

店租费、人工费、茶叶招待费,费用真心不低。

像今天的生意,免费试喝招待三泡茶,最终成交六泡茶。

这些年花在客人试茶、招待的开支,总数已经不敢想。

《3》

然而这还算好的,至少有成交。

怕的是,遇上蹭茶客。

只蹭不买就算了,关键是还摆谱。

进门后,摆出一副了不得的架势。

开口就是家里存了上吨正岩陈茶,自己几十年茶龄傍身,一口就能尝出好坏。

落座后,点名要泡好茶,非好茶不喝。

一坐下就是大半天,连底下的茶渣都积了一缸,人家还是不愿意走。

自己还得坐着陪喝、陪聊。

结果这些嘴上说着自己阅好茶无数,吹嘘着一年砸千万买茶,身边尽是高端大佬的。

最后只是留下一句“下次给你们介绍生意”。

接着大摇大摆走出门,从不在店内产生消费。

偶尔一次、两次就算了,一旦他们在你这混了熟脸,还会经常过来蹭茶闲坐。

当有客人路过,想进来喝喝茶时,一看到你的店里有人,转身就去了第二家。

非常影响生意,于是,朋友开始想对策。

曾几何,身边有熟人支过招,让他随便用自来水泡点口粮茶。

但他想了想,这样做,不符合他家产品定位。

万一对方从店里出去后,宣扬出茶叶品质差的谣传,也会伤了口碑。

一天,看到网上的围炉煮茶视频,他灵光一闪,想到了煮茶。

嗯,就是在店里摆一套煮茶设备。

平常泡岩茶,用的还是盖碗。

但泡剩下的好茶叶底,先别倒,二次利用,煮上一壶暖暖的热茶。

遇上蹭茶客,简单用煮茶招待,也能省点成本。

他试过在店里煮老丛水仙叶底,木质香浓浓地浮在空气里,特别好闻。

茶汤入口也是带清凉感的木质气息,顺口又绵柔。

比起随便找一款便宜茶应对,煮点好茶叶底,更拿得出手。

《4》

聊到煮茶,观察了一圈发现。

除了偶尔尝鲜外,身边有煮茶习惯的朋友极少。

从福州到武夷山,从泉州到厦门,认识的本省朋友熟人里,极少看到“煮茶控”。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从闽东到闽南,从闽北到闽西。

处处都产茶,处处是茶乡。

安溪铁观音、武夷大红袍、福州茉莉花茶、福鼎白茶、漳平水仙、永春佛手、正山小种、坦洋工夫……

它们是福建茶对外一张接一张的名片,代表着茶乡人民骄傲。

在武夷山喝茶时,本地朋友说过,留在本地发展的人,即便自家没有做茶,但拐个弯,家家都有做茶的亲戚,人人都认识做茶的朋友。

有一回,出门赴约喝茶,在外认识一位新朋友。

他的说话风格很逗,开场就直言,自己有三十多年茶龄。

正当大家还在打量,他看着还很年轻,顶多三十出头时,他直接用一句话爆笑全场:“自打娘胎开始喝茶……”

玩笑归玩笑,但多数福建人从小开始喝茶的“茶缘”,的确是事实。

从有记忆起就看着家里的长辈,熟练地坐在泡茶桌上悠闲喝茶。

摆置功夫茶器,烧开一壶水。

烫碗烫杯后,投入干茶,冲入沸水。

信手拈来间,便泡出了一道热腾腾的香茶。

想来,按多数福建人的饮茶思维:“好好的茶,泡着喝就行了呗,干嘛总想着煮茶啊?”

和煮茶比,逐道逐冲泡着喝,茶香茶味层次更细腻。

每一道啜茶尝汤,汤中落水香不同,茶味厚薄也要逐冲递进,层次绝妙。

而煮茶,往往“一锅出”。

将茶囫囵煮开后,虽说好茶煮出来的茶汤,照样是醇柔的,入口极顺滑绵柔。

但茶味稠度与厚度的层次渐变感,却没法从一大壶茶汤里尝出区别。

按福建人以茶待客的想法,随便煮开一大壶茶,略显敷衍。

真正能体现待客诚意的,还得是逐冲泡茶。

精致化的茶水配比,合理控制每一冲泡茶时长,风味更好。

《5》

“煮茶待客没诚意”的说法,很多北方茶友不认同。

因为一到入冬,经常能遇到长江以北的茶友过来咨询。

“这个红茶能煮吗?”

“马头岩肉桂适合煮茶吗?”

“2020秋分饼买回去能直接煮吗?”

他们在字里行间,对煮茶流露出极大的热忱。

围炉煮茶待客,多风雅,多有意境啊。

想来,在喝茶这件事,南、北方的习惯不同。

北方地区,喝功夫茶的氛围不如福建浓郁。

多数北方朋友,没有家庭式耳濡目染的功夫茶氛围,也一度用不惯盖碗。

很长时间内,都是大壶泡茶,大壶煮茶。

入冬后,天气特别冷。

简单煮上一壶茶,烧水后,等水面冒泡如蟹眼,放入少量茶叶,一起煮开烧沸就关火。

静待一会儿,就能喝到暖暖的茶。

而福建人过冬,不流行煮茶。

主流上不论岩茶、白茶、正山小种、花茶、铁观音,都是逐次泡着喝,感受好茶完整原味。

何况,南方冬天,略短暂。

一年到头,真正冷到让人哆嗦的日子,也就那么几天。

赶上连日放晴,冬阳杲杲,一下去又能重回到日均温15℃的明媚天气。

算一算煮茶时间,需要围炉煮茶取暖的日子,真心不多。

冬天喝茶,福建本省的煮茶热,不如北方。

从中尽可窥见一个道理。

一方水土,一方喝茶氛围!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王羲之十七帖

金骏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