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红玛瑙品鉴网

九成宫的历史渊源与地位揭秘

11-26

九成宫的历史渊源与地位揭秘



一千多年来,临摹九成宫醴泉铭碑帖的人多得不可胜数,也让九成宫挺立在了无数人的心里,成为书法的圣地。

在凤翔做完慈善事,拜会了苏轼后,我迟迟没有归意。想去宝鸡市内再看看青铜器博物馆,想去岐山再看看周公庙,想去彬州看看大佛寺,结果车上了路,却和朋友一下子商定,去麟游看看九成宫吧。


我不写书法,他也不写,但我们都知道九成宫的醴泉碑,知道它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但是,我们的这种知道很缥缈,对具体的事都说不清。汽车从岐山向北,进入光秃秃的山区。我对朋友说,关中人都知道南山险,没想到不知名的北山也这么陡峭。山陡沟深,路上还有成串的大车,夹在中间真是提心吊胆。大车拉的有煤有矿,路边的山被齐齐地铲了开来,能看到还没有发育成熟的煤,还有肉眼看不出的矿元素。老天总是公平的,让这不长草的地方却藏了这么些宝。靠山吃山,祖祖辈辈,多少代人都在这山沟里讨着营生。


麟游县城就藏在这样的大山里。汽车从山上下坡时,遇到一连串的减速、测速设备,生怕有人不小心一下子把车子冲进城里。下山后,车直直地向前开,过了一个小桥,就看到了阳光下十分醒目的“九成宫”巨石印刻。停车扫码进入院子,里面就我们两个人。还好,院子不大,可以从容来看。

甬道两边站立着唐朝的文臣武将,让我猜想着,里面肯定住着大人物。抬头北看,却看到了一支汉白玉做的如椽大笔。连忙拾级而上,看到基座上的说明。它有7米多高,近1米粗,真让人大开眼界。它的下半部分是墨玉做成的笔毫,也有一两米高吧。笔毫像浪一样飘动着,带着风声,卷着残云,墨点洒落成基座四周的醴泉碑文。第一回认真又吃力地读完碑文,从中了解了这个园子和碑文的一些由来。



历史上那个做过大贡献的隋文帝,竟然像开了天眼一样,从九座山中寻得这方宝地,给自己建了一个避暑的园子,取名为仁寿宫。只是这里的地下矿藏多,水质不好,甚至到了解放后还因水中某种矿物质抑制了人的生长,造成了很多低个子。到了唐太宗时,他让人把这里重新修复,改名为九成宫,偶尔来避暑。住的时间长了,他也觉得水质不好,就在宫外四处察看。据说,他看到某处地表潮湿,就用龙杖一戳,戳出了一脉清泉,水质甘甜,被称为醴泉。皇帝大悦,众臣庆贺,于是就有了魏徵撰文、欧阳询书写的醴泉铭碑。没想到,这件取悦皇帝的事情,却无意间竖起了中国书法史的唐楷高峰。没有皇帝来此避暑就不会有此碑此书,但如果没有这样的文字书法,这个避暑的离宫也就默然无名。



隋唐在关中地区先后修建了二十多个离宫,最出名的要数临潼的华清宫。没想到,九成宫却自誉为“第一离宫”。带着这样的疑惑,慢慢在各展室察看,结果遇到了第二块石碑。唐高宗即位后第一次来到这里,心情大好,亲自撰文并书写了一个碑文,刻成后还把不少大臣的名字附在背后。这样绝对真正的御碑,中国历史上真的少有。他来这里的时候,带来了还没有扶正的武则天,据说那时已经整天在一起卿卿我我,为后来的事情留下了伏笔。他把这里改名为万年宫,却不曾想这个北方干枯的山坡上,竟然在闰五月发了大水,差点冲了“龙王庙”,让他刚一上岗就面临不测。这个离宫还成了皇帝接见外宾的地方,并在战乱时一度成为临时的军事指挥中心。


站在最高的望莲阁上,可以看到周围有不少的山包连在一起,围合出一个小县城。山脚下拦坝建起一个小水库,名为西海。里面曾种过莲花,供皇帝登高俯看。现在能看到的有杨柳围岸,柳丝拂水,宛若天镜。不远处,还有一个慈善寺,是当时的皇家专用道场,彰显着皇帝的慈善用心。也许周围还有其它的,自己不得而知。世上的事就这样,对不了解的人来讲,天大的事也可以当它不存在。这么举目四望时,忽然在想,皇帝来此避暑时,他绝对不会步行,也不可能骑马,那当年的八抬大轿是怎么走过几百里,翻过这些山呢?



想到从南边驱车翻山来此的不易,从园子出来后决定向北出城,在咸阳到彬州的那个走廊上找找当年的痕迹。出城上了高速,御驾塬,功臣峡,侍郎湖,这些至今仍然使用的地名,一下子把我们带出周围的山谷,带到了渭北高原上的开阔,也带回到当年的场景中。皇帝出行必定是惊天动地,各色人等一大溜,各种扈从一大堆,少说也会绵延几十里。那样的壮观中,坐在轿里的人风光无限,抬着轿的人定会苦不堪言。



欧阳询那时就夹杂在这样的队伍中。星星跟着月亮走,能随从皇帝避暑,已是莫大荣誉,风餐露宿也虽苦犹乐。只是不知道他在途中有没有抽空练字,也不知道他有没有想到自己要在那里完成一件大作,为那个山野里的离宫涂抹上文化的高光。可以肯定的是,他绝对没想到自己在那里擎起的如椽大笔,会给这个偏僻的小城带来千年的荣光。



会稽山阴之兰亭,因为文人的雅集,成就了王羲之的大作。麟游山阳之离宫,因为皇帝的避暑,成就了欧阳询的大作。王侯将相已作古,唯有文化留其名。至于他们两个谁是真正的第一,就如同九成宫是不是天下第一离宫,原本都不重要。

张大千的画

黑玛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