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红玛瑙品鉴网

咸丰时期流通的重宝、元宝:清代货币名称之谜

07-05

咸丰时期流通的重宝、元宝:清代货币名称之谜

昨天有一位江苏的读者,发来一枚“咸丰重宝”,面额是“当十”的图片,据他说这是祖上传下来的。因为对古钱不太了解,所以询问御史这枚制钱是真是假,如今价值几何?

这种情况不是第一次遇见了,御史只是一个历史类领域的创作者,夸张一点说只是对明清历史略有了解而已。至于古玩收藏那是一窍不通,所以在这方面不能给读者朋友们提供任何有价值的参考。

虽然对古玩收藏没有研究,但是关于“咸丰大钱”的出处多少还是知道一点的。为此,御史昨晚临时补了补功课,与诸位具体来讲一讲咸丰一朝的制钱情况。

咸丰大钱诞生的历史背景

咸丰皇帝是个苦命天子,他刚即位时就遇上了太平天国运动。这次持续十四年之久的农民起义,若非曾国藩的出现,大清王朝毫无疑问地会改朝换代。

嘉庆、道光两朝国事日衰,进入咸丰朝以后整个国家积弊已久,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财政陷入困境。咸丰即位时国库存银创历史新低,实数不足一千万两。

这点存银在咸丰元年的时候基本告罄,前线催饷的八百里军报如雪片一样涌向京师,而户部已经无钱可拨。为了祖宗的江山社稷,咸丰帝勒紧裤腰带,缩减宫中开支,甚至把前朝珍藏的金器、铜器熔炼,但面对浩繁的开支,这些举措仍是杯水车薪。

咸丰三年四月,在刑部尚书周培祖等大臣的建议下,朝廷决定开铸大钱以解燃眉之急。纵观历朝历代,凡是国家财政陷入困境的时候,都会采用铸大钱或发行新货币的方式进行敛财。

从1853至1861年间,户部宝泉局和工部宝源局铸造的铜大钱折合银有四百五十多万两,铁钱局铸造的铁钱合银三百七十五万两,两项共计银约八百二十六万两。如果包括各省铸造的大钱,清朝政府从滥铸大钱的通货发行中对人民群众实行搜括,以直接增加国库的收益。

正是因为铸造大钱,所以咸丰一朝的小钱数量反而不多,小钱就是“小平钱”,即平时正常流通的面值为一文的铜钱,诸如康熙通宝、雍正通宝一类的。

有清一代,咸丰朝的货币体制最为混乱,市面上流通的不仅仅有咸丰通宝和咸丰大钱,在其后的几年当中,朝廷又先后发行银票(称户部官票)、宝钞。形成了贵金属货币与纸币同时流通的情况。

咸丰大钱的种类

咸丰三年四月,户部宝泉局和工部宝源局奉旨开铸“当十”大钱(即一枚抵十枚制钱)。在此后的一年中,又添铸了当十五、当五十、当百、当二百、当三百、当四百、当五百,甚至是当千的铜大钱。除了户部、工部外,各省铸钱局也被获准铸造大钱。

为了加以区分,咸丰大钱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叫法。面额在当五十以下的称“咸丰重宝”,当百以上的称为咸丰元宝

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时期,太平天国政权已经占据了长江以南的广大区域,南北交通的主干道京杭大运河已经停止运行,所以云南、广东等地的铜原材料无法运至京师和各省。

铸大钱的目的就是为了割广大百姓的韭菜,获利极大,在原材料匮乏的大背景下,各省只能熔毁原先市场上流通的制钱,然后改铸大钱。

无法获得原材料又没有条件开采铜矿,原先的制钱数量也是有限的,所以到了后来咸丰皇帝下旨,批准了铸造铁钱、铅钱。所以现在古钱币市场上,仍有为数很多的咸丰朝铁制钱、铅制钱。

咸丰大钱确实比一般的制钱要大、厚很多,其标准是面额越大质量也越重,以面额最大的“当千”大钱为例,重70至80克、直径约63毫米、厚度约5毫米。当然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京师与各省的大钱品相也不等。

总体而言,户部宝泉局和工部宝源局所铸的大钱含铜量最高、铸造工艺也最精美,此外江苏宝苏局的大钱质量也属上乘。在古钱币市场,不同省份铸造的大钱,其价格有着天壤之别。

咸丰大钱发行不久,户部很快就发现了问题,市面似乎对大钱的流通并不认可,如当千大钱实际上只作七百、六百文甚至是四百、五百文来用。以此类推,各种面值的大钱都被大打折扣,几乎是拦腰而斩。

咸丰四年朝廷停铸了当二百、当三百、当四百、当五百,咸丰五年开始停铸当一百、当五十。其后京师市面上只有当五、当十、当十五三种大钱,其他各省的情况大致也是如此。

咸丰大钱总体数量还是不多的,数量多寡也就决定了收藏价值,这也是咸丰大钱在收藏界备受追捧的主要原因。御史个人认为当二百、当三百、当四百、当五百乃至当千的这几类咸丰大钱,应该比其他几种面额的更具收藏价值,因为它们的发行时间仅有短短一年。

虽然说咸丰大钱由于其形制、面额有别与其他各朝制钱,但却未必是清代最值钱的钱币。因为在咸丰之后,还有一种钱币更具收藏价值,它就是“祺祥通宝”、“祺祥重宝”。

祺祥是咸丰皇帝刚去世后,顾命八大臣为嗣皇帝拟定的新年号,为了昭示新朝新气象,还在热河避暑山庄的肃顺等人就令户部开铸祺祥他通宝和祺祥重宝。

后来慈禧太后发动了辛酉政变,把皇帝的年号改为“同治”,所以祺祥通宝和祺祥重宝尚在定型阶段还未正式颁行。这批制钱由于是“样钱”,铸造十分精美,在清代钱币收藏市场上素有“清钱第一大珍”的说法。

再次声明:御史仅是从历史背景的角度去阐述钱币,非专业人士之言,诸位看看解个闷还行,不能以此为收藏依据。

和氏璧图片

蜜蜡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