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红玛瑙品鉴网

回望2021成都双年展:艺术盛宴背后的故事

07-15

回望2021成都双年展:艺术盛宴背后的故事

7月15日是持续了8个多月的2021成都双年展的最后一天展期。

在花瓣般的天府美术馆和碧山般的当代艺术馆之间,波光粼粼的湖面在盛夏的炎热中显得安静而清凉。络绎不绝的观展人群穿行在两馆之间,成了一道流动在岸上的风景。

7月3日上午,前来参观这场展览的观众突破100万人次,创下了全球双年展观展人数之最

2021成都双年展现场(李光鑫摄)

双年展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大型美术展览形式,而2021成都双年展,则是后疫情时代规模最大、学术性最高的艺术双年展之一:全球35个国家与地区的272位艺术家、8个主题展版块、1个美术馆馆长峰会和17个平行展。

从去年11月6日开启,到今年7月15日闭幕,我们有必要对这252天的展览进行一次回望,看看本次双年展,对成都、对艺术、对市民,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参展作品

多维度、多领域、多层次的超级融合体

纵观全球各大双年展,不论是威尼斯还是圣保罗,尽管其主题不断更新、形态亦各有不同,但它们都有一个鲜明的特色:以其举办地命名。

城市与双年展,从一开始就密不可分。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2021成都双年展总策展人范迪安在启幕时就表示:希望本次双年展以文化艺术为纽带,以展览推动更多的艺术元素,展示出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的美好愿景。

作为成都市美术馆两座新馆的所在地,天府艺术公园是成都打造“三城三都”、世界旅游名城的一大力作,2021成都双年展作为其首秀,无疑取得了“开门红”的效果

天府艺术公园内景观

在双年展本身所代表的文化符号下,每一届的主题所传达出的声音亦极为重要——它绝不仅仅是一个纲领或题目,而是策展人根据这一届双年展举办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和最新动向做出的一种“艺术反响”,具有强烈的表达性和清晰的影响力。

以2020年第34届圣保罗双年展为例,其主题“尽管黑暗,我仍歌唱”,来自亚马孙河流域著名诗人Thiago de Mello的诗句,不仅让人想起滚滚浓烟中被吞没的绿色雨林,也会联想到巴西乃至全球人类所面临的种种困境。

参展作品

2021成都双年展以“超融体”为主题,同样有着深刻的寓意——成都作为兼具丰厚人文历史传统和当代发展生机的城市,具有鲜明独特的城市特征:老城与新区共建、悠闲与进取并存、传统与潮流交织、本土与国际相融,呈现出包罗万象的文化样态。

这样的城市,本身便是一个多维度、多领域、多层次的超级融合体,不仅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也为大型视觉艺术展览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去年开幕前后,2021成都双年展有17个平行展先后“绽放”,无论从空间与艺术家邀请的规模上,还是从艺术包容度与文化普适性上,都是今年艺术界的一剂强心针。

观展观众

文化创建中有全民参与、共享的“基因”

新城市社会学奠基人亨利·列斐伏尔认为:城市化需要人文关怀、理性反思,需要适时调整、走向未来

当文化消费需求继之物质需求喷涌而来,很多城市的文化建设又赶不上经济建设时,成都却突破了这个门槛。原因就在于,成都的文化创建中一直有着民众参与、全民共享的“基因”

例如,成都首届双年展就是民营企业家赞助的,民间力量推动着双年展这一城市文化形式的产生与发展,几届办下来,成都人民对于双年展这样的国际性艺术活动有了深刻的理解和共鸣。

如果说北京798是文艺青年、二次元的聚集地,成都双年展的参观者则更加多元,除了兀自沉思的艺术家、侃侃而谈的自媒体博主、借机寻找灵感的设计相关从业者外,还有很多平时与当代艺术“无缘”的普通市民。

带折叠凳的男青年

在展场内随机和一些观众聊上几句,你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惊喜。

两位学设计的大学生,站在泰国艺术家邱萨克·思力挽的牛皮彩绘装置作品前,认真讨论着作品的材质与剪裁。“我们都刚放假不久,听说了这个双年展,就赶在闭展前过来看看。”他们说,“平时我们也经常去看各种艺术展览。每次看别人的作品,也是在给未来自己的创作积累经验和灵感。”

还有位一身黑衣黑裤的男青年,随身携带一张简易折叠凳,遇到自己感兴趣的作品,就会打开凳子坐下来细看。他说,这不是自己第一次来了,“上次看得不够仔细,走得也累。这次带了凳子,想把喜欢的作品再认真看看。”

摄影俱乐部的老奶奶

一位77岁的老奶奶乐呵呵地向红星新闻记者展示相机里刚拍的图。她是一个民间摄影俱乐部的成员。“他们(俱乐部)经常组织活动,我就跟着出去见识见识,不求拍得多好,重在体验和学习。”她和俱乐部友人们雇请了一位现场模特,“今天我们的主题就是舞者和建筑,你看,这里构图、光影都很好。”

点燃城市的“精神涟漪发动机”

在芙蓉花瓣造型的天府美术馆门口的广场上,三座高达5米的白色巨型人像雕塑,成为了天府艺术公园中最醒目的地标之一。

这组出自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艺术家苏新平之手的雕塑,如今已成为观众们最喜欢cosplay的一件展品。艺术家用一种夸张的、仪式化的肢体语言表达某种社会关照,而在观众的各种模仿、摆拍中,作品已被解读出各种版本。

果然如一些艺术评论家说的那样——“成都人乐天养性,美学经验丰富”“与威尼斯相似的是,成都人将整个城市变成了巨大的艺术活动场”。

苏新平此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成都过去就是鱼米之乡,这座城市本身有着开放的心态。2021成都双年展作为新的开始,能够带动很多方面的促进,跟老百姓产生了更多的互动之后,对城市文化环境和品质的提升能够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三座苏新平巨型雕塑“行走的人”(陶轲摄)

走进双年展现场的孩子们,几乎都会去雷安德罗·埃利希的《塔》里头玩一会。这个巨型的潜望镜被艺术家设计得像座小型公寓楼,其内部有通往不同空间的入口。进入这座“塔”后,站在底层的人会看到顶层的人们似乎悬浮在半空中——这是因为他们站在一块大玻璃板上。

这件作品反映了艺术家对共享体验与私人或“隐藏”空间并置的强烈兴趣,而孩子们则只顾着惊奇于这座“悬浮迷宫”带来的奇幻体验。

孩子们在雷安德罗·埃利希的《塔》里

著名艺术家奥拉维尔·埃利亚松用卤素灯和黄、绿、蓝色过滤玻璃,打造了一面互动幕墙,叫做《你正发生的、已经发生、即将发生》。

作为当代最出名的装置艺术家之一,埃利亚松善于用光学技巧与几何学法则打造出带有自然、梦境与意念相糅合的感知型作品,他的创作核心理念是让观众“看见正在观看(艺术)的自己”。

一位观众即兴在幕墙前跳起一支现代舞,七层叠起的彩色影子一下子将舞台效果拉满。舞毕,围观者中响起掌声。

本届双年展上的张晓刚参展作品《对话》

在成都双年展中,像这样的观众“艺术再创作”比比皆是。人们通过短视频等渠道,延伸了展览的文化艺术教育和普及。事实上,观众的二创正是活跃的文化生态的本质,它能激起人们的思考、热情和表达自我的愿望,也即是艺术史学家、批评家吕澎所说的:点燃城市“精神涟漪发动机”

著名艺术家张晓刚在成都双年展开幕之初便曾表示:对于成都本地的艺术家和观众们来说,双年展最大的影响,就是提供一个现场的感觉。

“成都双年展的举办,让许多本地年轻的艺术家和热爱艺术的市民们不用跑太远,就可以看到很多自己喜欢的艺术家的作品。”他说,“当代艺术中有个很重要的元素就是现场,尤其是有些装置、互动类的作品,你不在现场是体会不到它的魅力的。而参加展览的艺术家,他的想法和他最后(作品)实现的结果会怎样,也只有在现场才能感受到。”

观展观众

艺术强磁场改变城市“气场”

伴随全球范围内的城市更新,双年展在激发城市活力、提升城市文化形象、提高民生幸福指数、塑造城市文化品牌和城市转型提质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给全球城市文化生态带来了崭新面貌,已经成为全球城市共通的文化符号。

扎根成都多年的著名艺术家周春芽认为,2021双年展很好地体现了成都自由包容、鼓励融合的气质。“成都双年展不仅是一个很多艺术家参与的活动,更重要的是跟这座城市发生了联系。双年展体现了一个城市的精神、文明、文化的底蕴,体现了一座城市的整体参与感。”

周春芽为2021成都双年展带来的三幅油画作品

那特艺术学院联合创始人章文姬认为,与某些侧重于艺术家和理论性的双年展模式相比,成都模式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文化的普适性与交互性,“市民与全球观展者能够享有充分广阔的时空在成都尽享艺术的盛宴,不必担心空间的局促,也不必担心学术的压力,艺术与市民生活完美交融,公共景观、艺术事件与社会节日高度渗透。”

“当我们都分享一个共同的此在-存在时,被封闭在思想禁锢中的身份记忆,在成都可以卸下防御,拥有一个更深的交融。”章文姬认为,这是一个活跃的文化生态的前提。

参展作品

艺术评论家赵墨认为,成都已成为西部乃至全国的艺术高地之一,从“四川画派”崛起到“绘画川军”兴盛,从林立的美术馆、画廊到高水平艺术教育机构,都是本次双年展厚积薄发的基础。

总面积接近7万平米的天府美术馆和当代艺术馆,不仅解决了未来艺术品收藏与展示的远期需求,美术馆公园环境的建设还构造了城市与双年展的崭新地标,疏解城市稠密中心的艺术文化功能,开创了成都的国际艺术会客厅。

在总策展人范迪安看来,天府美术馆与当代艺术馆“双剑合璧”,形成一个集生态性、景观性、功能性与文化性为一体的揽胜画卷,构筑了未来公园新形态,是全国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亮点。老城与新区并建、悠闲与进取并存,传统与潮流交织,本土与国际相融合,呈现出包罗万象的文化样态,可游可居

参展作品

站在展览的末尾,回望这个“超融体”的双年展,可以清楚看到:在这座“超融体”的城市之中,它自在舒展地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在不断迎来观众看展的过程中,也持续输出着它蕴含的巨大艺术能量,仿佛一个艺术强磁场,在吸引着人们的同时,也无形中改变着这座城市的“气场”

可以预见,成都双年展未来将继续为成都当代艺术的生存、发展提供持续不断的物理场域和精神氛围,而天府艺术公园将成为成都当代艺术的孵化器与助推器,将“成都模式”和成都经验从双年展延伸到整个城市艺术文化的构建与打造

红星新闻记者 乔雪阳 摄影 吴依璠

编辑 李洁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琉璃石

男戴观音女戴佛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