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红玛瑙品鉴网

吴昌硕六十载功名尘埃落定:青田石自用印刻

11-27

吴昌硕六十载功名尘埃落定:青田石自用印刻

吴昌硕刻青田石自用印“同治童生咸丰秀才” 尺寸:4.4cm/4.4cm/7.7cm

此印为缶翁第三子吴东迈旧藏,刘汉麟递藏。刘汉麟为民国时期沪上著名字实业家、收藏家,斋号有容堂。刘汉麟先生未及弱冠即子承父业,继承正泰信记橡胶厂,由生产“回力牌”球鞋、到“回力牌”汽车轮胎,成为中国民族工业振兴的一面旗帜。

刘汉麟(1920-2006)

2015北京保利春拍“与古为徒--刘氏《有容堂》旧藏吴昌硕自用印及名家篆刻”专场,这方吴昌硕刻青田石自用印“同治童生咸丰秀才”,以368万元成交,远远超出估价,拔得该专场头筹。

此方青田石印印文为自述行藏之语,对研究缶翁生平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边款及拓本

边款:予生不辰,于咸丰十年庚申,随侍先君子避洪杨之难,流离转徙,学殖荒落。同治四年乙丑乱靖,广文潘芝畦师彊曳之应试,乃入学,予赋重游泮水诗云:秀才乙丑补庚申。纪其实也。辛酉良月,昌硕客扈上,更治石志之,时年七十又八。

咸丰十年庚申(1860),吴昌硕年方十七,在父亲的督促和原配夫人章氏鼓励下,到孝丰县报名应试。此时,正值“洪杨之乱”(按:洪杨即乱首洪秀全、杨秀清,前人有以二人姓氏附会“红羊”之说),乱军破江南大营,攻占杭州,湖州告急。学台大人逃之夭夭,府试未能举行。为避战乱兵燹,吴昌硕随父流落江淮皖鄂间,“入泮”未成。

四年后的同治三年,天京城破,次年乱靖,吴昌硕在潘芝畦(按:潘芝畦字子余,又署芝畦,号燕池,海宁人。为人浑厚和雅,工诗,耽于书画、画梅尤妙,迩遐知名。缶翁师事之)的动员和催促下参加乡试,并考中秀才,“重游泮水”(按:缶翁曾刻“重游泮水”印)。

一个花甲轮回之后的民国十年(1921),缶翁已是七十八岁高龄,按旧时科场礼俗,已然“重游泮水”。然而,江山改易,旧日文人赖以安身立命的科举制度已废除十余年矣。六十年功名归尘土,在上海滩闪烁的霓虹灯中逐渐泯灭沉寂,遗叹、愤恨,抑或在时代面前的无力感?个中万千心绪,非经末世离乱,何能体会?缶翁忆及少年往事,以青田石刻下这方“同治童生咸丰秀才”大印。

印面及钤本 印文:同治童生咸丰秀才

从印章风格来看,此印面目大致是板实而厚重的,这显然是作者心境的投射。沉重的生活回忆物化为作品,情动于衷,使此印显现出厚重朴茂的风格趋向。然而在每个字的篆法上,仍然表现出巧思,无论线条之直曲、虚实,抑或运刀之迟涩、畅达,都在具有节奏的前提下展露无疑。可以看出,缶翁饱含着沉重而复杂的心绪,创作了这方情志相合、理意兼融的佳作。

科举小词典

童生

按明清科举制度,凡是习举业的读书人,未考取生员(俗称秀才)资格之前,不论年龄大小,都称为童生(或称儒童)。但童生并不完全等同于未考取生员的学子,据明朝史书记载:只有通过县试、府试两场考核的学子,才能被称作童生。成为童生方有资格参加院试(或称道试),院试通过者方称生员,即秀才。童生遇秀才,要低头示敬。

童生之“童”,是指学问浅薄,与年龄无关。如果有人读一辈子书,到老也没能跨过县试、府试和院试这三道门槛,尽管霜雪满头,仍称童生。道光年间,广东曾经多次有百岁童生参加院试的纪录

如《儒林外史》中的周进,登场时已六十多岁,一生饱读诗书,县试中也曾取过案首(按:县试、府试和院试,名列第一名者称案首)。他的学生都已进学成了秀才,可他自己仍旧是“童生”。老童生范进已五十四岁,先后考过二十多次,后受周进提携,才取得生员资格、成为秀才。

入泮

经过县试、府试、院试三级严格考试(即“童子试”),取得生员资格,才算“进学”,即升入官学,成为秀才。

“官学”即官办学校,地方上的官学又分府学、州学、县学(下面还有乡学)。官学中有泮池,因而进学也叫“入泮”。按清制,童生考入州、县学,谓之入学、入泮或游泮。

当时有一种庆贺仪式,自考取生员、入泮进学起,至期满六十年时再行入学典礼,如初入泮之新科童生,谓之“重游泮水”,作为曾考中生员而享高寿的庆典。

清代“重游泮水”匾额

“重游泮水”的秀才一般都符合两个条件:一是要进学早,二是享高寿,两个条件同时具备是稀罕之盛事。秀才是古代读书人博求功名的起点,也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能平安度过一个甲子,善存其身者,无论是通达高官,还是终老生员,面对“重游泮水”这等难得际遇,都会心怀感恩,且感慨万分。

往期回顾

早期系统性青田石论著:如皋冒鹤亭先生《青田石考》

海上遗民惺惺相惜:吴昌硕刻青田石朝鲜闵泳翊自用印

“天下第一名社”标志性符号:吴昌硕刻“西泠印社中人”青田石印


版权声明:

编辑单位:深圳市金石文化研究院

出品:东方国石文化产业(深圳)有限公司

部分图片或文字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有侵权敬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处理。

文章版权归深圳市金石文化研究院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九成宫字帖

河磨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