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红玛瑙品鉴网

不懂茶的人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茶来品尝?

07-21

不懂茶的人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茶来品尝?

有人说,不懂茶的人才喝熟茶。

听到这个说法,就想起了十多年前的我。当年的我,也曾经无知的声称,我只喝生茶,只喝新生茶,不喝熟茶。还好,后来我好好的学习了下普洱茶的知识,发现自己喝错了,及时改正过来了。


现在喝熟茶的人越来越多,我想应该是经过长时间的品饮,很多饮用普洱茶的朋友真正认识到了普洱茶应该具有什么感官品质,能正确的认知普洱茶,去追求普洱茶该有的品质了。


我们来看看历史上的普洱茶是如何定义的,它泛指用云南大叶种茶树的鲜叶,经加工处理而制成的晒青茶。因起源于云南南部,集散于普洱府 (今宁洱县,原普洱县)加工销售故名之。而普洱府的命名是云贵总督鄂尔泰,于清·雍正七年(1729年),倡导设立的。

这一时期的普洱茶包括了紧压状的团茶、芽茶,属于绿茶的蕊茶,经提炼的茶膏等等


进入20 世纪后, 随着清王朝的覆灭,普洱贡茶已不存在。普洱茶主要作为商品茶供应广大普通消费者,进入民间。20 世纪上半叶,普洱茶的花色品种,在柴萼《梵天庐丛录》(1925 年)中所描述的普洱茶是蒸制以竹箬成团裹的竹篓装大宗茶。

由于云南地处云贵高原,山峦起伏,历史上交通闭塞,茶叶的运输销售,全靠人背马驮。从西双版纳产区或者下关运销至西藏和东南亚及香港各地,时间都要在一年半载。历史上普洱茶的后酵作用(后熟作用或陈化作用),都是在茶叶蒸揉成形后,长时间自然风干过程中和在马帮驮运的长途跋涉过程中逐渐进行的生物化学和酶促氧化作用而形成特有的陈香。这个陈香是是在特有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大大的缩短货运在途时间,加之当时制作普洱茶的工艺与20世纪上半叶的普洱茶制作工艺出现了明显区别,昔日长时期运输和自然后发酵的条件已不复再现。

1973年以前,因云南没有茶叶进出口权限,每年都要调运几千担晒青毛茶给广东口岸茶叶公司配制普洱散茶出口。


1973年,昆明茶厂采用人工陈化新工艺,加速茶叶的后发酵作用,试制出了汤色红浓,滋味纯和,具有陈香特色的普洱茶。当时,称为普洱茶的速成工艺。随后在勐海等茶厂推广开来。


这一时期,红汤品质的才叫普洱茶,不具有红汤品质的,通常称为青饼,著名的就是88青饼。

到了2003年,云南省首次颁布了普洱茶的地方标准DB53/T 103-2003,标准中普洱茶的感官品质汤色的主要特征是红汤。

2004年农业部,颁布了农业行业标准NY/T 779-2004 普洱茶,标准中普洱茶的感官品质汤色的主要特征依然是红汤。






2006年,云南省修改了普洱茶的地方标准,修改为DB53/ 103-2006 普洱茶,在此标准中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仅只蒸揉紧压,而未经过后发酵的制成品(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生茶)也列入了普洱茶。




由于生产熟茶存在有资金、场地、生产工艺门槛,制作生茶相对来说就简单了很多。此后很多茶厂成立以后,就只加工制作工艺较为简单的生茶,并加大了生茶的宣传力度,致使很多茶友并不知道,什么才是传统普洱茶真正的陈香品质。

很多初次接触普洱茶的茶客,误认为鲜爽清香就是普洱茶的特征,使得大部分消费者,喝到的是没有陈香味的新生茶。


年份短的新生茶,感官品质表现出来更多的是晒青茶的品质,大家有兴趣呢可以去看一下,央视2014年的记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第一集,我们的景迈山的茶农是如何喝晒青毛茶的,是烤着喝,而烤着喝会让晒青毛茶更好喝。

我想这应该就是熟茶开始热的原因吧。

国画荷花

玉猪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