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红玛瑙品鉴网

赵盼儿的“雨前径山茶”如何战胜胡掌柜的贡茶?

07-12

赵盼儿的“雨前径山茶”如何战胜胡掌柜的贡茶?

赵盼儿和三娘引章合伙开茶坊,一开始没有考虑到东京是以行当划分的,习惯去茶汤巷喝茶,所以生意十分惨淡。

经过商议,茶坊改为半遮面,以雅为看点,宋引章为噱头,以精胜多。

就这样,半遮面逐渐风生水起,附近大小茶坊的生意越发冷淡,没过多久,就开始有茶楼效仿半遮面。不仅茶果抄袭,还雇了琵琶娘子效仿宋引章弹琴。

可终究是东施效颦,只取其貌不得知其内在,赵盼儿和孙三娘品尝过这些茶果,都觉得口味不佳。

其实赵盼儿早已料到会有今日之局面,毕竟迎客做生意,总会有同行竞争,不过她并未像宋引章反应激烈,甚至还觉得因祸得福。

纵然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可若是想要让更多人懂得半遮面的好处,还需要表现出与其他茶坊的不同之处,赵盼儿认为,茶汤巷的假货也不失为宣传。

另外,赵盼儿还请来了茶汤巷那边效仿宋引章弹琴的琵琶娘子,次日在半遮面举办回馈老顾客的活动,无需买茶果便可上楼听曲儿。起初弹奏之人是茶汤巷的素娘,大家听出了异样,紧接又是宋引章,二人同弹明妃曲,瞬间高下立判。

素娘平生痴迷琵琶,意识到自己技不如人,当众要拜宋引章为师,愿留在半遮面。众客恍然大悟,才知方才优劣之分,觉得今日表演是极其精彩。

与此同时,清茗坊的胡掌柜闻讯大怒,立马带人前往上门闹事。为了平息这场事端,赵盼儿决定和胡掌柜来一场斗茶。

宋代是极讲究茶道的时代,上起皇帝,下至士大夫,无不好此。宋徽宗赵佶撰《大观茶论》,蔡襄撰《茶录》,黄儒撰《品茶要录》,一些文人雅士更流行斗茶的生活情趣,宋代斗茶之风极盛。

每年清明节期间,新茶初出,最适合参斗。古人斗茶,或十几人,或五六人,大都为一些名流雅士,还有店铺的老板,街坊亦争相围观,像现代看一场球赛一样热闹。

斗茶的场所,多选在有规模的茶叶店,前后二进,前厅阔大,为店面,后厅狭小,兼有小厨房,便于煮茶。有些人家,有较雅洁的内室,或花木扶疏的庭院,或临水,或清幽,都是斗茶的好场所。

斗茶者各取所藏好茶,轮流烹煮,相互品评,以分高下。古代茶叶大都做成茶饼,再碾成粉末,饮用时连茶粉带茶水一起喝下。斗茶,或多人共斗,或两人捉对"厮杀",三斗二胜。

剧中比的是“汤色、水痕、茶味”三项,各家自己选择茶饼和水,再请五位客人品评,三赢两输。

胡掌柜选择的茶是明前茶“北苑先春”,赵盼儿选择的是本土雨前茶“雨前径山茶”。

据《宋史·食货志》、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宋代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和宋代赵汝砺《北苑别录》等记载,宋代名茶计有下列90余种。宋代名茶仍以蒸青团饼茶为主,各种名目翻新的龙凤团茶是宋代贡茶的主体。当时"斗茶"之风盛行,也促进了各产茶地不断创造出新的名茶,散芽茶种类也不少。

北宋王朝初立,宋帝设立茶局,派重臣督造皇家御茶,他们最终选定福建建州凤凰山北苑贡茶为皇家御茶,旷世奇茗也由此诞生,掀开了中国茶叶史上新的篇章。

建茶又称北苑茶、建安茶,产于建州,宋代贡茶主产地。著名的贡茶有龙凤茶、京铤、石乳、的乳、白乳、龙团胜雪、白茶、贡新銙、试新銙、北苑先春等40余种(详见"宋代贡茶")。

胡掌柜用的北苑先春就是建茶的一种。

之后有一次杜长风来半遮面喝茶就要了一壶建茶。

径山茶叶外形细嫩有毫,色泽绿翠,香气清馥,汤色嫩绿莹亮,滋味嫩鲜。据《续余杭县志》记载:产茶之地,有径山四壁坞及里坞,出者多佳,至凌霄峰尤不可多得,径山寺僧采谷雨茗,用小缶贮之以馈人,开山祖钦师曾植茶树数株,采以供佛,逾年蔓延山谷,其味鲜芳特异,即今径山茶是也。

据历史记载,径山在唐代便开始植栽茶树。径山寺与径山茶在唐代闻名以后,茶圣陆羽(733~804)慕名而至,隐居径山双溪将军山麓。他在此植茶、制茶、研茶,写成了传世名著《茶经》。

宋代径山寺的"径山茶宴",东渡扶桑"作客",流传到了东瀛,演变发展为今天之"日本茶道"。径山遂有"茶圣著经之地,日本茶道之源"之美誉。清后随着径山寺院被毁,径山茶逐渐衰落,被人遗忘。

两人分茶后,给五位客人品鉴。客人评价清茗坊的北苑先春“茶汤香醇,一派王者气度,实乃茶中珍品”,而半遮面的径山茶“入口无涩,清香悠远,入闲置在家赏菊一般,有种秋爽洒然之感”,“茶一入口,来不及品香品味,只觉得身如梦幻,飘然已去他处”,经过客人们一一作揖投票,最终此次斗茶以半遮面茶坊的胜出,双方交谈和解而圆满结束。


END

本期看点:茶

欢迎关注我,从影视入手,聊些有趣的文化。我们下期再见。

崖柏手串

三江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