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红玛瑙品鉴网

探索王朝文化之火:明代宣德炉背后的故事

05-10

探索王朝文化之火:明代宣德炉背后的故事

文化背景

焚香习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通常人们为了礼仪将衣服熏香,更多的是古代文人雅士喜欢在读书、写字的书房内,焚上一炷香,营造“红袖添香夜读书”的意境。因此,早在汉代以前就出现陶、瓷、铜、铁、瓦为材料制成的香炉。元末明初随着铜器铸造业的迅速发展,原先其它材料的香炉,逐渐被铜香炉所取代,明代宣德年间是铜香炉制作的巅峰阶段。

清 铜宣德炉

炉体材质和形制

宣德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黄铜铸成的铜器。为制作精品的铜炉,明朝宣德皇帝曾亲自督促,这在历史上实属少见。宣德炉以色泽为亮点,其色内融。此件宣德炉以黄铜制成,底书“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带底座。其炉身形制规整,敦厚之中不失灵巧精致,作为书房陈设颇为雅致。焚香其内,数百年历史的厚重感随香外溢。它通体光素,尽显铜炉精纯美质,铜质精良,入手沉甸。

清 铜宣德炉

大明宣德炉的基本形制是敞口、方唇或圆唇,颈矮而细,扁鼓腹,三钝锥形实足或分裆空足,口沿上置桥形耳或了形耳或兽形耳,铭文年款多于炉外底,与宣德瓷器款近似。除铜之外,还有金、银等贵重材料加入,所以炉质特别细腻,呈暗紫色或黑褐色。一般炉料要经四炼,而宣德炉要经十二炼,因此炉质会更加纯细,如婴儿肤。鎏金或嵌金片的宣德炉金光闪闪,能够给人—种不同凡器的感觉。

清 铜桥耳宣德炉

宣德炉妙在色

宣德炉最妙在色,其色内融,从黯淡中发奇光。史料记载有四十多种色泽,为世人钟爱,其色的名称很多。例如,紫带青黑似茄皮的,叫茄皮色;黑黄像藏经纸的,叫藏经色;黑白带红淡黄色的,叫褐色;如旧玉之土沁色的,叫土古色;白黄带红似棠梨之色的,叫棠梨色,还有黄红色的地、套上五彩斑点的,叫仿宋烧斑色;比朱砂还鲜红的斑,叫朱红斑;轻及猪肝色、枣红色、琥珀色、茶叶末、蟹壳青等等。宣德炉放在火上烧久了,色彩灿烂多变,即便长时间放在火上即使扔在污泥中,拭去泥污,也与从前—样。明朝万历年间大鉴赏家、收藏家、画家项元汴(子京)说:“宣炉之妙,在宝色内涵珠光,外现澹澹穆穆”。

清 铜宣德炉

宣德炉的纹饰

宣德炉的造型和纹饰都非常讲究,其设计理念源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它的造型常常模仿古代器物,如青铜器、玉器等,纹饰则常常采用云、龙、凤、鸟等吉祥图案,寓意着祥瑞和美好。此外,宣德炉的炉盖上常常镶嵌有各种宝石,使得整件作品更加华美和珍贵。


铸造历史

宣德炉,是由明宣宗朱瞻基在大明宣德三年参与设计监造的铜香炉,简称“宣炉”。宣德炉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风磨铜铸成的铜器。

明代宣德皇帝(朱棣之孙)在位时,为满足玩赏香炉的嗜好,特下令从暹罗国进口一批红铜,责成宫廷御匠吕震和工部侍郎吴邦佐,参照皇府内藏的柴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名瓷器的款式,及《宣和博古图录》《考古图》等史籍,设计和监制香炉。

清 铜宣德炉

为保证香炉的质量,宣德皇帝亲自督促整个制作过程,包括炼铜(一般铜需四至六次提炼,而宣德炉铜材竟达十二次提炼)和造型(铜炉形制)。在炼制过程中,据说还加入了金银等多种贵重金属,与铜一起经过十余次炼制,制成了数百种色泽精美的香炉。

冲耳乳足炉款 通高17.8厘米,口径20厘米,重2.78千克

历史上这批红铜共铸造出3000座香炉,以后再也没有出品,每只均大气异常,宝光四射。这些宣德炉普通百姓只知其名未见其形。经过数百年的风风雨雨,真正宣德三年铸造的铜香炉极为罕见。

故142715 冲耳乳足炉 明二级乙圆形,光素器外底有减地阳文楷书「大明宣德年制」,铸造细腻,附双层云足铜座。

历史价值

大明宣德炉是明代工艺品中的珍品,宣德炉的铸造成功,开了后世铜炉的先河,在很长一段历史中,宣德炉成为铜香炉的通称。

故142712 冲耳乳足炉 二级乙 明清宫旧藏(祥八四 原藏咸福宫)

冲耳乳足炉 通高6.7厘米,口径8.6厘米,重255克圆形,饰片金,器外底有减地阳文楷书「大明宣德年制」。

为了牟取暴利,从明代宣德年间到民国时期,古玩商仿制宣德炉活动从未间断。就在宣德炉停止制造后,部分主管“司铸之事”的官员,召集原来铸炉工匠,依照宣德炉的图纸和工艺程序进行仿造。这些经过精心铸造的仿品可与真品媲美,专家权威也无法辨别,至今国内各大博物馆内收藏的许许多多宣德炉,没有一件能被众多鉴定家公认为是真正的宣德炉。鉴别真假宣德炉已成为中国考古学中的“悬案”之一。

上述原因,使刻有宣德款识的铜香炉,在国际艺术品市场上价格极低廉,远远比不上其它造型的中国古代青铜器价格。

真伪品品鉴辨识

不同时期的宣德炉在精度和质量上都有不同侧重点。明炉重韵味,不管是整体或者细部的设计,都耐人寻味。明末清初的炉有拙朴的厚重感。雍正时期的炉线条柔和,而乾隆时的精炉工艺水平达到历史最高点。值得注意的是,宣德炉底款的“德”字心上没有一横,当时有“省一德”之称,经多方查证,也有不省一横的。

故142865 冲耳乳足炉 三级 清 通座高10厘米,口径9.7厘米,重522千克 原藏养心殿

包浆色泽

真品包浆温润,宝气内蕴,长时间不变。伪品包浆枯槁,有的像油漆,越放久越耐看。旧说有五色,分别为佛经纸,栗壳,茄皮,棠梨,褐色,其中以佛经纸色为第一。上海朵云轩95年拍品中有一铜炉(高19.2厘米),其色泽就能达到佛经纸色。此外,一些使用了特种工艺制造的洒金、错金铜炉,其价值要比一般的铜炉高数倍。

朝冠耳炉

圆鼎形,朝冠耳,束颈,三兽足外包三分之二状,内空。光素。器外底有减地阳文楷书「大明宣德年制」,德字心上有一横,附黄条「常山峪小铜香炉」

铸工造型

宣德炉

真品铸工质量平均,精品铸工相当精。伪品铸工不平均,有地方好有地方差,或者铸工粗糙。造型以古雅浑厚为上,有耳足的比无耳足的要好,铸工越精越好。以大小而言,径8-12厘米的炉最常见,属于小号;径15厘米左右的炉是中号,数量比小号少,但价值比小号高;而径大于20厘米的炉是大号,工艺精者稀见,价值也很高。在同样尺寸的情况下,炉越重价值也越高。

磨损款识

真品有自然均匀的磨损,特别是在足底。伪品无磨损或人为打磨。

宣德炉

款铸得越精越奇就越能帮助断代,而铜炉的价值也越高。宣德炉在明、清以及民国均有铸造,但如何判定年代的早晚呢。从整体造型上来说,明代铜炉的整体风格是雅致、浑厚。

内腔特征

故142763 朝冠耳三足炉 三级 明 通高10厘米,口径,10.5厘米,重812克

清宫旧藏(餘一四七二 原藏毓庆宫、惇本殿)

圆形,三兽足内空。颈饰六个圆涡纹,朝冠耳内卷饰条纹,器外底有减地阳文楷书「大明宣德年制」。

宣德炉的造型只是它的外形,其内腔亦有欣赏和断代价值,反映了匠心和时代的审美情趣。感觉明匠更注重内腔的造型设计,尤其想表达炉腔的纵深感(横向的和竖向的)。横向的纵深感以弧线大来体现,竖向的纵深感以炉腔深来表达:炉壁不等厚,上下厚,中间薄;炉口壁直,向内腔过度有棱角;内腔底低;内腔底面径小;内腔的最凸处低于外形的最凸处。

结语

故142896 桥耳乳足炉 清 三级 通高7厘米,口径11厘米,重708厘米 清宫旧藏(劍五六 原藏乐寿堂)

宣德炉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其价值和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实用范畴。它代表了中国古代金属工艺的最高水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在当今社会,宣德炉已经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收藏品和文化符号,它的美感和价值也在不断地被人们所认识和发掘。在未来,宣德炉这种独特的工艺品将会继续传承下去,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花茶

汉半两中的珍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