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红玛瑙品鉴网

石器时代高古珠玉孔道工痕的独特魅力

05-23

石器时代高古珠玉孔道工痕的独特魅力

玩高古珠玉,学会看加工痕迹是鉴定的基本功,看工痕里非常重要的一项便是如何辨认打孔的工痕是否到代。研究打孔痕迹当然首先要了解高古时期(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工匠加工珠玉所用的工具以及加工方式,关于这个背景可以翻阅这篇古人加工一块玉有多麻烦?

这里需要先引入评估一种物质硬度的“莫氏硬度”的概念,在高古时期,先民能用的最硬的人造工具应该就是青铜了,青铜的莫氏硬度一般是4-5;而需要加工的玉料,以使用最广泛的和田玉和玛瑙两种材质举例,莫氏硬度往往在6-7度。也就是说先民们无法用工具直接研磨加工玉料,所以需要借助与玉料硬度相仿的天然细砂,来消减研磨玉料,这便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由来。

总体来说,古代珠玉加工的共性是工匠一定会用一件趁手的工具,带动细砂,研磨玉矿。加工珠玉的钻孔环节,一般是就地取材获得棒状竹木牙角、兽骨、硬石质材料,然后在玉料上撒上细砂和水,研磨棒持续转动带动细砂活动以消减玉料,最终钻通孔道。

而由于钻孔工具和玉石硬度差太大,工具硬度不高且磨损消减过快,在钻一个完整孔道时,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的工匠常常选择双向对钻,以打通孔道,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对钻孔工具的要求。

(双向对钻孔的战国紫水晶珠)


高古时期的钻孔工序大同小异,由于加工棒一般是用简单的装置固定,并由上端的动力装置带动正反旋转的,所以最终加工出的孔道一定有不规则且层层递进的旋纹。

(还原石器时代的整套钻孔工具,底部是钻头)

有别于今天高转速机器加工留下的沙哑内壁,高古时期的孔道加工时工具转速非常慢,孔道壁一边加工一边也在慢速打磨,所以内壁会非常光亮。用几组红山、良渚和齐家文化的玉器来解释这种层层递进的旋纹和光亮内壁的关系,以体会其共性:

(一组红山玉珠)

(红山束腰玉方珠)

(红山长管珠)

(良渚玉管珠)

(一组良渚玉管珠)

(良渚文化晚期小玉琮)

(齐家文化白玉管珠)

(齐家文化玉琮)

(鸡骨白地方玉小管珠)

和田羊脂白玉

铜钱图片及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