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红玛瑙品鉴网

探索兴化蒋庄良渚人制作玉器的独特工艺

07-04

探索兴化蒋庄良渚人制作玉器的独特工艺

五千多年前,一批崇拜玉器的良渚人来到泰东河畔的蒋庄,他们当中的能工巧匠也将高超的制玉技艺带到了这里。他们从溧阳小梅岭和天目山余脉采来透闪玉石,后来也从辽东半岛运来岫玉石料,他们精工细雕,在漫长的时间里塑造着美玉的躯体和精魂,留下了一大批精品力作,在已发掘的3500平方米的遗址上就出土了500多件玉器。虽然不管从数量上还是从复杂程度上,与环太湖流域的良渚核心区都难以相提并论,但也足以令人叹为观止。

《礼记》称:“玉不琢不成器”,《尔雅》有“玉谓之琢”之说。玉器的雕琢技艺,应该是在先民打制石器、磨制石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良渚文化是玉器发展的高峰,玉器的制作已成为重要的手工业部门,当时的人们已采用了切、割、挖、凿、划、钻、磨、琢、雕、刻及抛光等技艺,还发明了带有机械原理的木构“砣床”等。

从玉石原料到雕琢成玉器,一般均需要经过采矿、设计、开眼、打磨、钻孔、雕刻和抛光等多道工序,蒋庄的良渚人也不例外。

一、采矿

起初,先民们是玉石不分的,当他们有意识地挑选“美石”时,也就诞生了“玉”的概念。当把这种美石用来制造饰品和宗教、礼仪用具时,玉、石从此就分开了。玉除了具有的自然属性外,也具有了社会属性,从而成为了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现象。


采矿图

开采玉矿最为简易的方法,是选择裸露于地表上的矿石。从晋代常璩《华阳国志·蜀志》所记载的秦代李冰率众开凿“五尺道”遇到岩层时,即先“积薪烧之”,然后开凿的做法来看,可以推测良渚先民为了得到更好的玉矿,也会采用相似的办法,即先在玉矿层中堆放柴草燃烧,使之达到高温后泼上冷水,然后利用热胀冷缩原理使矿石爆裂,最后加楔进行开凿,从而得到上佳的矿石。

二、开眼

选取或开采好的玉材,如是暴露在山体外部者,往往先用石锤敲打,使外表的杂质去掉,使玉璞显露出来。玉璞运回作坊后,玉工再审材度势进行设计,按其形状、大小和色泽制作所需要的玉器。小件玉璞可以直接制成坯,大的玉璞依照预先的设计方案,分割成各种玉料。良渚先民在没有金属工具的情况下,主要采用三种方法来进行玉的分割:

一是马氂截玉法。采用马尾或马鬃或动物韧带筋条编结成绳索状,再绑定解玉砂往复拉动,不断添砂加水,便能慢慢将玉璞剖成两面平整的玉板片,往往会留下抛物线形的线锯痕迹。这种方法所使用的解玉砂大多属高硬度的石英之类,非常有效果。

马氂截玉法

二是砣切法。所谓“砣”,是利用简单的机械原理作旋转运动,从而达到截割加工玉器的常用工具。它是古代先民在轮制陶器用的“陶车”基础上发明出来的。从余杭瑶山2号墓和寺墩玉琮、张陵山玉蛙等玉器上都有砣具加工留下的痕迹。它是利用一种称为“砣”的圆盘在翡翠上来回旋转摩擦,然后慢慢地把皮壳磨去。具体操作方法是:在一个水平轴上安装一个圆盘,然后将缠在轴子上的带子连接到脚踏板上,治玉工匠交替踩脚踏板,连接的轴带动“砣”的转动,此时在圆盘上不断加水和金刚砂等砂类物质,就可以通过磨擦来加工玉器了。


砣具切割法示意图

三是切割法。在石材上加砂蘸水,用常木片压擦切成沟状,由两面切割即可把石材切断,还可以用石片切割,但不如木片加砂蘸水切割得快。采用石片切割法截断的往往是一些较扁薄的玉材,而且大多是两面切割而成。玉琮上凹槽及某些玉器上的较宽的直线雕刻,有的也可采用此法。

三、钻孔

玉器被制成粗坯后,大多数便进行钻孔工序。旧石器时代,就已发明了刃部尖细的石锥及石钻,至新石器时代之初,已采用打琢、挖划或手钻等在贝壳饰品或较薄的石器上钻孔。到新石器时代早期,钻孔工艺有了新的发明,即用圆木棒或竹管加砂蘸水研钻工艺。在良渚时代出现了利用绳条拉动旋转的实芯钻具,后又把钻头改进成空芯的圆管形,减少了同加工对象的接触面,既提高了工效,又可把孔加工得又大又深。钻孔工艺主要有实芯钻法、管钻法和琢钻法等。

一是实芯钻法。这种方法出现最早,多施行于扁薄石器和玉器上的钻孔方法,采用此法所钻的孔往往孔径较小较浅。其构造特点是截面成圆形的竖向棒状钻杆与横向小圆木拉杆垂直相交成“十”字形。钻杆上部以“T”形钉连接手柄,下端有可以套入钻头柄部的卯洞,以便拆卸更换钻头。使用时一手压住手柄,另一手拉动横向拉杆作往复运动,通过套入竖向钻杆各两圈的绳索,使钻杆往复运动,从而带动钻头一起作往复式旋转,达到钻孔效果。

钻孔示意图

二是管钻法。

此法是在实芯钻法的基础上发明起来的,由于管钻只需钻掉一圈,阻力大大减少,而且完全是采用两面对钻,因而更为省力,工效大有提高,是钻孔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在大汶口和良渚文化时期都已出现,尤其是良渚文化,是十分普遍的钻孔方法。此法所钻的孔往往较大较深,孔壁也相对较直,有时因两面对钻时圆心欠准,孔中觉错位现象。

三是琢钻法。琢钻法包括以尖锥状石器琢孔、划孔或钻孔等等,多为两面分别琢挖而成,有些玉锥形器榫上不规圆的小孔,大概是手握石钻直接钻成。工艺简单,钻孔也易识别。

四、打磨

打磨,主要目的是平整玉器表面、清理施工痕迹、修饰雕琢细节,而这一过程是对玉器雕琢工艺的完善与提升,是为下一步的玉器抛光打好基础。

打磨时有的加上了颗粒均匀的砂粒,先粗后细,循序渐进。打磨的基本方法是将玉料固定,用水在砺石上打磨成型的同时,也将玉料上前几道工序加工的痕迹消除掉,只保留较深的切割痕迹。代表良渚文化打磨工艺最高水平的是那些球型玉珠,在没有现代圆球雕磨机的情况下,良渚玉工如何研磨出通体浑圆的玉珠?专家推测可能是将多颗正方体的玉珠切角消棱后,与一定量的解玉砂一起放入袋囊或某种封闭的窗口内,然后用搓揉法使袋囊或窗口内的玉珠与解玉砂通过不停的运动,相互磋磨,直至圆满。

良渚双孔玉刀

五、雕刻

雕刻是加工玉器的核心技术。良渚文化玉器一般都经精雕细刻而成,既有阴线刻镂、半圆雕,又有浮雕和透雕,甚至还有微雕,工艺复杂繁缛,技法娴熟巧妙。在合金工具尚未出现之前,硬度达摩氏4-6度的玉器,是如何加工雕刻的呢?刻玉工具又是什么?至今众说不一。有说是用燧石作为工具,也有说用鲨鱼牙齿作为刻刀,也有说是将玉料经过加热降低硬度后再行雕刻的。《诗·小雅·鹤鸣》中的“它山之石,可以为错”、“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记载是值得深究的。它山之“石”,其实就是说的硬度较高的治玉工具。1982年在江苏丹徒磨盘墩遗址出土 的大量打制石器中,以黑色燧石及玛瑙等制成的石钻和带柄尖状器、雕刻器、刮削器,硬度则达到摩氏7度左右,对付硬度4-6度的软玉应该是足足有余的,如果在雕刻之前,对玉料表面进行加热软化处理,那就更加得心应手了。

蒋庄遗址出土的玉坠、玉珠等挂件

六、抛光

抛光是制作玉器的最后一道工序,又称为“上光”。良渚时期抛光用的物质是光滑的木片、竹片和兽皮之类。竹子茎秆上含有弱酸性的“竹沥”,可增加摩擦时的光洁度。兽皮上有动物性油脂,来回摩擦时特别容易起亮。还可以把砣具换上木圆轮来摩擦玉器,如果套上兽皮摩擦那就效果更佳。这些方法沿用至今,如云南腾冲的玉工就常剖竹为玉器抛光,苏州琢玉作坊直到上世纪50年代上光的方法是“先用火漆与金刚砂的混合溶液,置圆模中冷却,然后加在轴上,细细摩擦”。清末李澄渊画的《玉作图》中说:“用木砣及浸水黄宝料或用各色沙浆以磨之。”玉器经过抛光后,表面细腻、平滑而滋润,闪耀着高雅的色泽和光华。

水沫玉是什么玉

紫檀佛珠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