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红玛瑙品鉴网

钱币入盒背后的故事:半两论克与生活的思考

06-08

钱币入盒背后的故事:半两论克与生活的思考

近日某钱币论坛帖子里有人感叹越玩越眼拙,如此下去,鉴别能力最终全部退化,一概就只能玩个盒子币。

上回小厮乱猜还说,假如钱币市场变成了超市,流水线作业那种,统一全部装盒销售。真到那种地步,基本上,钱币市场顶多算是另类机器工厂,往日那种感性的市场生存方式将不复存在,随之消逝的还有海淘之趣。

而细思极恐的是,除了海淘之乐,其实消逝的还有更多,或者说是一种主动的剥夺。比如品鉴的权利。以后无论新老玩家再说一枚钱币如何如何好,对不起,盒子上面写着分数呢,就不用你浪费口舌了。

相同的一枚钱币,78分多少钱,或者88分多少钱,或者其他分数各对应多少钱,全部已经入盒定论,如此一来,一枚钱币已经被打上了模式化的标签,就跟肉联厂给猪肉盖戳似的。

而这种方式其实是与这些具有特殊属性的老物件的本质相背,已经严重干扰了钱币甚至是古玩市场的传统秩序。

就暂且笼统都说为古玩吧,古玩首大忌讳的就是明码定级标价。为什么呢?

一是古玩拥有不可复制性,就说一件瓷器,即使科技再发达,说有一天通过3D打印出来的跟真品已经一模一样,或者通过一种克隆技术,制造出来一件和某西周或东周青铜器别无二致的东西,对不起,那件瓷器也是现代工艺品,而这件青铜器也不是西周、东周的,顶多是上周的。

时间终究无法复制,时间赋予的价值,无法通过任何现代科技所能弥补。

二是古玩就是用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同样一件东西,张三可能说的一文不值,但放到李四眼里,就会大有不同,能通过很多细节揣摩其过往,也许捡漏时刻就此翻了你的牌子。

由此,古玩市场的外延也就充满各种规矩,而这些规矩充满着无限乐趣。比如进了店,谁要是指着一件东西跟老板说,这个真的假的,说实话,老板嘴里说欢迎请进,其实心里想的是赶紧滚蛋,或者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先摆你一道再说。

因为真假这种事,真不用说,自己看,自己鉴定,看到真的,也别满口之乎者也、一会开门、一会又说说器型怎么怎么好,外人眼里可能感觉你是有点东西,老板眼里其实你就是一个棒槌。

即使看到真东西,即使看到自认为是精品的老货,也要矮着话说,挑毛病、嘬牙花子,和老板打心理战,最终目的就是以最低代价获得心爱的宝贝。真如此,老板也高看你一眼,还可能以后向你讨教。

有人说了,那这样价格太低,老板岂不是赔了?

这么说吧,那是不可能的。只要老板出手了,那就是有赚,这点不用买家费心,老板就是看走眼了,也不可能赔着卖,估计上家还有走眼的,买家只管涨眼力,自己买对买合适买高兴就行,最终局面,就是买卖双方都高兴。

现在好了,哪些古玩都没见入盒的,钱币反而先走一步,入了盒子,根本不可能再凭借自己的能力定高下,你就是说出大天去,盒子上写的啥就是最终权威。

"这盒子币,能看看边道吗?老板?"

"自己看!你要是能看见算我输!这东西可是88分!"

"这盒子币,感觉字口一般啊。"

"自己看,字口啥的,这东西可是88分!"

"这盒子币,感觉有小裂!"

"自己看,这东西可是88分!"

"这盒子……""88分!""这盒子……""这是88分!""这盒子……""就是88分!""这……""88分!88分!88分!8888888888……"

"抽你X的,再提88分跟你急!"

你看,心里想的再多细致看下,可是盒子剥夺了你的权利,而且你别以为回家打开盒子再品评也能行,只要你打开了,那坏残缺漏裂假伪改篡全算你的!

剥夺了你的鉴定权利,事实上就是剥夺了你的定价权,而上述说了,古玩是一件一价,一时一价!统一定价,就是挑战颠覆了古玩整体行业的基础。

而除了盒子,还有很多风气不知何时变得如老妖一般,莫名其妙地如同磁化、如同下咒,让丰富的钱币文化瞬间全变成了木讷的铜铁,根本不关注背后的历史价值,全是傻愣捏那样,就看一个维度,比如重量,对,说的就是半两。

半两本身从公元前300多年,到公元前100多年,制造发行了200多年,存世量不少,版本也非常复杂,仅仅是笼统分类,大概能有40多种。钱径、直径、重量、字口、穿口、流口数量、流口大小以及面背阴、阳刻文都有不同。

除了汉四铢、八铢半两稍微规整以外,秦半两、先秦战国半两那简直是自我放飞,任性变化,加之其他国家也有仿造,以及民间私铸,判断那时的半两版本简直就是自虐。

因此,现在收藏半两,谁有那功夫对书自己琢磨断定版别啊,统一按重量论等级,克数说了算。当然,不是说看重量不对,克数本身是价值高低的一个维度,毕竟越重用的铜锡铅越多,但统一就仅看重量,容易忽略半两版本的价值,会有失偏颇。

以上两种实际情况,以盒子分数见高下,以单一维度看钱币,都在无形间摧毁着钱币的更广泛的历史文化内涵,对出手倒手是一件效率事件,但长远看,正摧毁着更绵长的收藏之乐,如此下去,终归有索然无味的那天。

话不多说,上一枚不以克数论短长的半两。先秦小字半两。

先秦小字半两,已经定为先秦,因为是出土自先秦时期的坑口,属于战国时期铸币。一般来说,先秦半两多是粗犷的面貌,尤其是"半"字,那真是野蛮生长,扭曲夸张带拐弯,就跟土著拿着叉子猎野猪似的。

到了战国末期,规矩越来越多,标准逐渐统一,半两在形制、字口等诸多方面走向整齐划一,而这条路并非一蹴而就,因为先秦时期已经出现比较标致的半两,而且不以克数实打实就是半两那么重(半两约7.8克)。这说的典型代表就是先秦小字半两。

先秦小字半两出土自陕西神木地区的较多,而神木地区曾经也是魏国、赵国的地盘,应该是秦国收了这些地域之后,改革试水铸造的一批半两钱币。

因为刚才说过,半两本身是以重量为单位命名的钱币,标准周正大样半两在7克-10克(超过的,比如20克、上百克的先不说,有些属于特殊用途,比如砝码、比如赏功等)。

标准大样半两就是特别实诚的按半两计重制作,显而易见,实诚是实诚了,但是没有那么多铜等金属用于铸币,金属是有限的,还要制作兵器打仗呢,因此,半两逐渐减重,但面文依然是半两,代表等价值货币。克数降低,本身实际上是一种财力的不足,如何弥补?

可以在面文方面下功夫,制作精美了,看着舒服,一是缓和人们心中的贬值焦虑,二是避免伪造,工艺提升就是升高制造门槛,于是在一些地方,这种斤两不足但颜值到位的先秦小字半两出现了。

先秦小字半两,最大特点是脸盘子大、面文小,比例反差很大,直径基本统一在3厘米,重量在3-5克,工艺难点在于体薄而字标准,分寸不好拿捏。此也可能正是由于难以把控,钱币多褶皱,因为体薄,热胀冷缩之后,大多边缘卷曲,这也可能是最终未能大范围推广的原因。

记得王世襄说过一句话,"不冤不乐",太多人抱着立刻捡漏的心理杀入币圈,等走眼之后,心态就平和多了,定力也强大了,这就是长进。

有走眼才能有捡漏,光想着捡漏,没胆量走眼,就跟只想赚钱不想付出一个道理,根本不可能发生……

王羲之兰亭序

铜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