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红玛瑙品鉴网

陶器:原始社会的生活必备品

10-17

陶器:原始社会的生活必备品

文|星揽史说

编辑|星揽史说

新石器时代是我国工艺美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彩陶的出现是这个时代的一项伟大创作。

陶器不仅丰富了原始社会人们的生活用具,并在生存需求的层面上给人们带来了一定的便利,加强了人们定居的稳定性。

但对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进行分析,能发现其中蕴含了大量原始社会人们的精神信仰。因此本文以新石器时代的彩陶造型与装饰图案为切入点,去分析器物中所包含的精神文化。

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艺术是我国美术与设计的启蒙阶段,也为后代陶与瓷的发展奠定了稳固的基础。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艺术反映了当时的审美风格与社会背景对彩陶的影响。

因此从彩陶造型与装饰图案的角度去分析新石器时代的造物观,以彩陶为主体去探究原始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与他们的情感表达。

在新石器时代,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将农业与畜牧业分开。人们对于生存需求已不再停留在捕鱼与打猎上,部分人们开始通过种植农产品作为他们的食物来源。

这也意味着人类的食物结构从渔猎产品慢慢转变到农作物生产上。由于农作物的诞生,如何存放便成了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食物结构的改变迫使着生活用具的诞生,在新石器时代的人们已经熟练掌握了火的运用,再通过实践将火与土进行融合,便产生了陶器。

陶器的出现最初的用意便是作为生活用具,为了解决当时农作物的存放以及一些日常饮食的盛放问题。陶器造型多为对称的形式,因为先人认为对称的造物形式是大自然所给予的。

并且新石器时代的彩陶造型多数与他们的生活习惯与自然界的事物是息息相关的。人们把生活中所见到的物体以夸张或概括的方式作为器物的造型。

不仅表达了他们对自然界的敬畏,还寓意着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如人们将壶作为船形去表现他们对鱼的敬仰。

船形彩陶壶,1958年在陕西省宝鸡北首岭遗址出土的船形彩陶壶,壶的口部呈杯状,造型为短宽形,像一只小船,在壶身两面各画了一张类似渔网的图案,网在壶身给人一种正在撒网捕鱼的画面。

此物是一件水器,而船是永远浮于水面上的,用船形壶装酒,酒就如船下的水一样永远喝饮不尽。借用船的造型去表现劳动人民日常的生活场景,也体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

人面彩陶瓶,1873年出土于甘肃秦安县大地湾遗址,距今约5500年。瓶身类似圆柱体,瓶底处往里收,彩瓶上部雕刻出十分精细的人头像,人的脸部刻画生动形象。

将人的头部与葫芦造型的瓶子融合在一起,显得十分有趣生动。书中记载人面彩陶瓶或许与当时的原始宗教崇拜有必然的联系,也可能是母系崇拜的“祖先像”。

陶鹰尊,1958年出土于陕西省华县太平庄,陶鹰尊因外表类似一只强壮的猫头而得此名。陶鹰尊的鹰头雕刻得极为精致,从正面与侧面观看都像极了一只凶猛的老鹰。

用鹰作为陶尊的造型也许与先人对鹰的崇拜有关,鹰身体矫健且外表凶猛,因此使人们对它有敬仰的感情。

从美学角度上看,新石器时代彩绘陶上的装饰图案是我国迈向于美术探究的第一步。先人们将他们日常生活画面以概括与抽象的形式简练成图案装饰于彩绘陶之上,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非凡的艺术创作能力,并为之后朝代乃至今日的艺术创作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新石器时代的彩绘陶上的装饰元素多来源于生活。如陶器中人们使用鸟、鱼、草等表号化的图案,去反映他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但彩陶上的纹样图案,并非将自然界的图案照搬于器物上,而是把装饰图案与当时的社会风俗、宗教信仰等融合,创造出有内涵、能引发后人共鸣的装饰纹样。

以纹样去传递劳动人民的精神需求,并反射出先人对自然的崇拜之情。彩绘陶中的鱼纹装饰图案充分体现了新石器时代的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半坡型彩陶中常采用鱼纹装饰于圜底折腹卷唇盆内壁。据记载半坡型彩陶里鱼型装饰图案就高达20多种,鱼纹的绘画手法在不同阶段也有很大差别,劳动人民采用鱼的形象对彩陶进行装饰,是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

新石器时代的人们的住所多靠近水边,鱼就成为了他们较为重要的食物来源,又因当时人口数量不多,人们生存较为困难,但先人们在狩猎中慢慢发现鱼类的生命力强,并有十分强大的繁殖力。

因此人们开始对鱼产生崇拜之情,并且把鱼当作一种精神层面的信仰,所以喜爱将鱼刻画在彩陶中,慢慢地鱼纹则转变成了人面鱼纹。

关于人面鱼纹的寓意,至今都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在盆内画人面鱼纹是为了将那些已逝去但未成年的孩童在转世后召回前世种族的一个用途

总之古代人们对鱼的喜爱,不仅是因为鱼是他们的生存资料,通过观察不同形象的鱼型图案充分地体现了人们对物体的洞察与表现的能力,这是当时经济的一个形式,也是社会文明的一个印记。

鸟纹,鸟纹是彩陶中常使用的一种装饰图案,将鸟纹绘于彩陶之上是人们对大自然崇敬的一种表达手法。鸟纹的出现与新石器时代人民的思考方式有着必然的联系,并且鸟纹充分地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信奉。

先人对自然的崇敬是坚信世间一切都有灵,他们认为在生活中的动植物并不是单一存在的,神会将它们连接在一起。

动植物被赋予神的名义,鸟便被给予了神灵,变成了人们信奉的对象。舞蹈纹彩绘陶盆,舞蹈纹是马家窑型彩陶的代表装饰纹样。

1973年在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的马家窑型的墓葬中,发现了一件舞蹈纹彩陶盆。盆内绘有多组人挽手共舞的画面,每组5人,手挽着手在表演舞蹈,人物形象酷似一只鸟。

原始社会的人们认为太阳是鸟的转变,因此后人认为这是在祭日(太阳)的一种集体活动。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转变过程中,人们已从人口问题转换为生存问题,捕猎已不再是作为生存资料的唯一途径。

劳动人民学会了农作物的种植,于是对鱼的喜爱逐渐转变为了对太阳的崇拜,农作物生长得旺盛的先决条件便是太阳。

马家窑彩陶中的舞蹈纹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对太阳的喜爱。他们通过将人化为鸟的形式与太阳合为一体,这也是最原始的用舞蹈来表现对太阳的信奉之情,并用舞蹈去表达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彩陶纹饰的演变

中国彩陶纹饰经历了一个从写实到抽象的演变过程,纹饰发展到晚期,大多数象形纹饰向装饰化的几何纹样发展,开始用三角形、菱形和圆形等几何图案描绘自然界中的物体。

处理手法变得单一,除了个别具象性较强的纹样外,象形纹样消失殆尽就以彩陶中常见鸟纹的演变为例,早期是各种简单朴实又形象鲜明的写实鸟纹。

发展到后期已在图案中看不到鸟的双足和眼睛,描绘的是腾空的姿态,舒展的双翅,原始先民抓住了鸟类飞翔姿态中的关键特征点,再以点、弧线或斜线巧妙组合,提炼出了高度抽象的变形鸟纹。

按照这样的思路,早期彩陶中的鸟纹在逐渐形成变体后,翅膀和身体简略为几条曲线纹,头部则演化为一个圆圈,圆圈和线条连接起来,形成了连续的图案,其中最突出的代表是马家窑文化中最典型的旋涡纹饰,它是早期对鸟纹图案的传承、演变和发展。

这种演变与发展同样体现在彩陶纹饰中最常见的鱼纹、蛙纹、水波纹等纹饰上。如在半坡著名的人面鱼纹中,人面两边有四条鱼,上面的两条是写实的鱼纹。

而下面的两条鱼被含在人面的口中,左右两条鱼的头和人的嘴共同组成了一个抽象的图案,写实的鱼纹图案也演变成为一种高度概括的几何图形。

经过长期的提炼、概括、变形,半坡时期的彩陶纹饰已经完成了从写实到抽象的演变过程。如果我们将彩陶纹饰的发展序列按年代仔细比对。

马家窑文化彩陶中规整、流畅的线条表现出来的漩涡纹,如果从发展序列按年代仔细比对,或许就是由仰韶文化的鱼纹和鸟纹演变而来的。

彩陶的审美特征

中国彩陶纹饰的演化历程。这历程预示了中国美术的两种特征与走向,一种是重视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把自然景物作为精神与情感的载体。

如马家窑文化中晚期的四大圈纹,它形象而生动地反映出了当时原始先民的田间劳作场面;一种是对于具象与写实的兴趣远不如抽象与写意的兴趣浓烈。

明显而有迹可循的有半坡型鱼纹形象头尾缩小,消灭身躯线条转为纯粹的几何图形;庙底沟型鸟纹形象最后成为两条线,一边一个圆点的抽象图案。

半坡型人形纹一种变化是头部消失,只剩四肢,最后四肢完全变成大的折线,另一种变化是头部增大,变为圆圈形,四肢慢慢分离,转为相连的折线或不相连的折线;庙底沟植物纹从规则的植物花瓣到花瓣以各种形状弯曲,变为各种流动的似花非花的几何图案等等。

彩陶纹饰的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总的风格是统一而明显的,它们多不以某具体对象作为描绘的参照物,而是通过对某一类对象特征、动态的诸多感受,凭记忆和印象的认识所做的综合性创造,其中有些是为了记录现实对象。

而有些则在于创造一些形象模式,来表达某种观念,所以,这些形象虽有一定的确定性,但又不囿于某一确定的具体对象,它培养造就了人们相应的观念联想,并满足于人们的审美要求,由于它突破了对象具体特征对人的束缚,因而更利于观念的表达和情感的交流。

结语

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生产工具的改进。原始社会人们的生活工具从打制石器演变成磨制石器,磨制石器的出现也为陶器的制作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手工业技术的提升是新石器时代制出完整陶器的关键所在。新石器时代彩陶造型与装饰图案充分地折射出艺术的创作与人们的日常活动有着必然的联系。

人们将生活中他们所崇拜的一切事物以标号化的形式去创造彩陶。这充分体现了原始社会的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与崇拜,他们以最质朴的形式去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

参考文献

1. 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0.

2. 刘兰华,张南南.中国古代陶瓷纹饰[M].北京:故宫出版设,2013.

石燕化石图片

手工戒指怎么做简单又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