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红玛瑙品鉴网

玉雕艺术在当代的创新表达与传承

04-25

玉雕艺术在当代的创新表达与传承

来源:【保山日报】

作者:郭炜

玉雕凝聚着中国古代特有的审美理想和造物智慧,具备无限转化的可能性。玉雕的现代设计与应用,可以通过多形式、多维度的综合艺术尝试,将玉雕的“形之本”与“神之美”进行创造与活化,并积极融入数字技术和传播媒介等新手段,实现传统美学在当代语境下的创新发展

《如日方升》

“天人合一”的审美观念

侯泰,1993年出生于云南保山,师从中国玉石雕刻大师刘东、刘风,从事玉石雕刻十余年,先后斩获“天工”“玉华”“中国玉石雕刻”等数十奖项。他的雕刻在继承传统工艺技法的同时,将古代艺术家和匠人关于哲学与美学的思考,对于生命的理解,以极简纹样的形式融入作品之上。

《雨打芭蕉闲听雨》

平日酷爱古诗词的他,尤其喜爱陶渊明、苏东坡。他说,从古诗词中能感受到古人‘天人合一’的旷达、超脱。受“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自然审美观影响,他的雕刻突破了传统祥瑞美学,延展到更广阔的天地万物之美。翩翩落下的银杏叶、雨后的荷瓣、杲杲初生的红日……山川河海、日月星辰、人间草木都能成为他的灵感来

《傲寒·白梅》

“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其朴素的观念是历来中国艺术家遵循的根本创作原则。中国传统艺术之美在于既追求空灵充实的气韵,又讲究虚实相生的意境。侯泰的雕刻充分体现了自然与人合一的东方美,成为一种照见古今、不过时的美。

《高山仰止》

“以形写神”的美学意象

“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作为一个雕刻人,我希望自己善于做自然的主人,将山水、花鸟等自然形象变化为抽象的点线,从而提炼出有意味的视觉传达。”侯泰告诉记者,东方传统艺术中的“形神”美学特质,强调存于笔先、画尽意在、融化物我、创设意境,最终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

《我与明月两相望》

在创作思考中,侯泰关注如何将传统雕刻进行当代转化。他认为,作品应注重形态美学和象征意义双重表达的文化营造,而不是停留在机械的形式照搬,应“取其形,延其意,传其神”,重构艺术的意象。

《椿》

白梅对寒冬、松林对明月、孤舟对江海、老翁对山川......经过设计转化呈现,侯泰将四季变化的意象与洞察细微的感悟巧妙地两相融合,把传统元素和个人情感演绎出历久弥新的魅力。以自然作为主题理念,把万事万物本身的特点,经过现代化抽象处理,与玉石材料的形状、色彩、质感相融合,以一种极简而全新的纹样方式呈现出独特的中国式美学意境。

《月是故乡明》

“大美术”视野下的多元融合

所谓“大美术”,其核心观念强调综合,它以传统美术观念为基础,既要充分调动前人艺术经验,又需在多种艺术互相渗透中实现更理想的创造,使艺术创作具有持续发展的生命力,以更好适应当代艺术多元化的新形势。

《月溪花渡》

作为新生代艺术从业者,侯泰提倡艺术作品既要注意艺术格调,又要兼顾群众欣赏性。在对传统纹样的转化与再创作的过程,他既关注纹样的形式美感所体现的传统审美情趣,又注意当代人的审美风尚。比如,以南红为材料的雕刻,他的作品提取具有代表特征和美好寓意的“祥云”“如意”“佛手”图案,加以创新设计,充分理解传统纹样精髓的基础上,将古典图形艺术与现代元素相结合,重新进行艺术编码。

《如意》

《沧海寄余生》

同时,他利用自己特有的摄影手法,通过网络新媒体,实现创作幕后与观赏者间的互动。通过直播创作过程展示,将传统雕刻职业与媒体艺术相融合,打破了艺术家和群众间的空间壁垒,使整个过程成为一种创演方式,让传统艺术精粹在新的时空语境中得以再生、延续与升华。传统文化资源是艺术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宝库,艺术从业者需要利用创新思维和科技手段进行传统与现代的破壁,使设计作品体现出更加深层的多元价值融合。

本文来自【保山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张大千荷花

战国红玛瑙真假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