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红玛瑙品鉴网

中国摩崖石刻资源的统计分析与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10-07

中国摩崖石刻资源的统计分析与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文 / 苏士澍、陈昀


主持人语:[史学]栏目苏士澍、陈昀就中国摩崖石刻的时空分布做了较详尽的统计和研究,分析其分布特点,以提高对摩崖石刻内涵的认知,提升保护、展示文物的水平。耿孝臣运用相关史料梳理清代末期山东威海的锡镶工艺产品生产情况及出现的国际化特征,总结了特殊时期威海锡镶工艺发展及其国际共时性的社会样貌。[理论]栏目周勋君提出由于叙述立场的不同,作为书法美学概念的“媚”之涵义约在两宋时期由积极变迁至兼备消极,并在经历“姿”“骨”之辨后跳脱出效颦之说,复其“自然流出”之本义。(徐翎)

内容摘要:作为自然环境与人文艺术完美融合的杰出范例,摩崖石刻是古老东方代表性的文化景观,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思想和艺术面貌,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丰富的人文内涵。中国摩崖石刻开凿时间早,持续时间长,现查明尚存6905处摩崖石刻,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70处。经统计,摩崖石刻具有“大聚集、小分散”和广泛性、不均衡性的空间分布特点;唐之前的摩崖石刻北方多于南方,唐之后的大部分分布在南方;时代上北方早于南方,数量上南方多于北方。

关键词:摩崖石刻 数量 时空分布 价值

摩崖石刻是指人类雕凿、刻画和题写在天然石壁上的文字、造像和纹饰图案等内容的石质遗存,功能主要有记事、表功、约法明纪、信仰崇拜、咏景抒情等。摩崖石刻是中国独特的文化形态和文物类型,具有分布广泛、主体明确、内涵深厚的特点,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追求、价值理念、文化精神。摩崖石刻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艺术、政治、经济、宗教、文学、民情等领域的发展变化信息,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

一、中国摩崖石刻文物资源统计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三条规定:“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根据它们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可以分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在文物普查和文物保护单位核定公布时,把不可移动文物分为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其他六类。石窟寺及石刻又分为石窟寺、摩崖石刻、造像石刻、岩画、经幢、碑刻和雕刻。为了全面掌握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分布、特征、保存现状、环境状况等基本情况,2007年4月至2011年12月中国开展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以下简称“三普”)。根据三普数据显示,全国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766722处,其中6905处摩崖石刻,占比为0.9%(见表1)〔1〕。其中普查复查的摩崖石刻有3924处,新发现2981处。保存状况为“好”的摩崖石刻有328处,“较好”的有2849处,“一般”的有2429处,“较差”的有1048处,“差”的有251处(见图2)。

表1 中国各省级行政区摩崖石刻统计表

图2“三普”数据显示中国摩崖石刻保存状况统计图

在中国先后公布的八批次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下简称为“国保”)中,共有70处是摩崖石刻(由128处三普摩崖石刻合并,见图1和表2)。另外,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414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有1554处,尚未核定为保护单位的有4809处(见图3)。

图1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的摩崖石刻分布图

表2 中国主要摩崖石刻统计表

图3 中国摩崖石刻文物保护级别统计图

第一批国保单位只有1处摩崖石刻,即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第二批和第四批国保单位没有摩崖石刻类文物。第三批国保单位有7处摩崖石刻,它们是云峰山、天柱山摩崖石刻、铁山与岗山摩崖石刻、白鹤梁题刻、浯溪摩崖石刻、袁滋题记摩崖石刻、怡亭铭摩崖石刻、九日山摩崖石刻。第五批国保单位有7处摩崖石刻,它们是仙都摩崖题记、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鼓山摩崖石刻、泰山石刻、七星岩摩崖石刻、桂林石刻、西峡颂摩崖石刻。第六、七、八批国保单位分别有16、29和10处摩崖石刻。

湖南省是中国摩崖石刻类国保单位最多的省份,有9处,它们是浯溪摩崖石刻、阳华岩摩崖、侍郎坦摩崖石刻群、南岳摩崖石刻、朝阳岩石刻、苏仙岭摩崖石刻群、淡岩石刻、大云山三战三捷摩崖石刻和丹口苗文石刻群。其次是浙江(8处)、山东(6处)、湖北(6处)、安徽(6处)等,北京、天津、上海、山西、辽宁、黑龙江、贵州、内蒙古、青海和海南没有摩崖石刻类国保。

二、中国摩崖石刻的价值评估

摩崖石刻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历史发展的标志物之一,具有的是历史、艺术、科学、社会和文化价值。历史价值是作为反映历史发展过程的实物见证的价值。艺术价值是作为艺术创作、审美趣味、特定时代或地域典型风格的实物见证的价值。科学价值是作为人类创造能力或科学技术创造过程的实物见证的价值。此外,摩崖石刻的价值还体现在因当代认知与利用所衍生的社会效益,包括在知识记录与传播、精神传承与发展、社会凝聚力产生与增长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以及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等。

(一)摩崖石刻承载和反映了古代中国重要事件、传统、观点、信仰、艺术、文学、医药、水利等方面的信息,是研究中国社会史、宗教史、艺术史及文化交流史的珍贵资料。

刘平国刻石位于新疆阿克苏地区拜城县黑英山乡玉开都维村北约一千五百米,开凿在博孜克日克沟口西侧山体石壁上,旧称“乌累碑”,刻于东汉桓帝永寿四年(158),发现于清光绪三年(1877)。刻字有两处,南为颂文,有字处约宽40厘米、长48厘米,为汉隶书,刻写工整,共8行,每行12字至16字;北约一米处为作颂人题名,约长18厘米、宽17厘米,隶书,共3行,每行3或4字。全文119字,主要记载了东汉时期西域都护府下属龟兹左将军刘平国在南北疆通道要隘凿关建城的事迹。石刻全文如下:“龟兹左将军刘平国以七月廿六□发家从秦人盂伯山狄虎贲赵当卑万阿羌石当卑程阿羌等六人共来作列亭从□□关八月一日始断岩作孔至十日□坚固万岁人民喜长寿亿年宜子孙永寿四年八月甲戌朔十二日乙酉直建纪此东乌垒关城皆将军所作也俱披山。”在此刻文近处,又刻“敦煌长□淳于伯隗作此诵”〔2〕。沟口向北约五十米有卵石堆积的关隘遗迹,靠近崖壁西侧的卵石堆积约长十五米、宽十米、高四米。该刻石是反映古代丝绸之路交通及中央政权在西域行使主权的重要遗迹,记载了龟兹左将军刘平国率领“秦人”孟伯山等士兵在此凿岩筑亭、镇守边关的英雄事迹。刻文至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对于考古和历史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二)摩崖石刻反映了古代造型艺术和当时中国社会的美学思想,是特定时代或地域典型风格的艺术实物见证。

泰山石刻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宝库,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教育珍品,1018处摩崖题刻成为一处天然的书法展览场所,具有很高的艺术和史料价值。〔3〕泰山刻石源远流长,早期文献中就有“勒石”之说,如《庄子》云:“易姓而王,封于泰山,禅于梁父者,七十有二代。其有形垠堮勒石,凡千八百处。”泰山摩崖石刻主要内容包括封禅祭祀、御制诗文、修建记事、造像记、名人遗事、题景咏物、楹联等。在泰山顶碧霞祠北大观峰崖壁处,存有自唐至清代、民国的摩崖石刻一百三十余处。此处最为著名的摩崖石刻为《纪泰山铭》摩崖石刻,俗称“唐摩崖”。

大唐开元十三年(725),唐玄宗李隆基来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封泰山神为天齐王,并御制御书《纪泰山铭》。“唐摩崖”凿刻于唐开元十四年(726),为唐玄宗李隆基登封泰山御制御书后第二年刻制。碑文《纪泰山铭》由玄宗亲自撰写,用隋唐时期风行的八分字体刻于石崖之上。整个摩崖石刻布局匀称,结构谨严,气势雄伟。铭文申明封禅的目的是为苍生祈福,铭赞高祖、太宗等先皇之功绩,表明自己宝行三德(慈、俭、谦)之诺言。“唐摩崖”高13.20米,宽5.30米;铭文隶书24行,满行51字,现存1008字,单字约为16×25厘米大小。额题“纪泰山铭”竖列2行4字,字大约为45×56厘米大小,亦隶书,形制端正,气势雄伟。后人题“天下大观”四字于其上部,因而此峰又称大观峰。

(三)摩崖石刻内容记载了古代一些的科学技术或其他重要工艺流程,其在选址、布局和开凿等方面也体现了当时较高的科学水平,而且有些内容涉及古代地域划分,具有一定的地理标志意义。

东连岛东海琅琊郡界域刻石位于连云港市东连岛上,刻石共有两处,一处在东连岛东端灯塔山羊窝头北麓,因风化断为二截,字约四十个;另一处位于东连岛苏马湾沙滩南缘,字迹清晰可辨,字有60个,内容为:“东海郡朐与琅琊郡柜为界,因诸山以南属朐,水以北属柜,西直况其。朐与柜分高顶为界,东各承无极。始建国四年四月朔乙卯,以使者徐州牧治所书造。”刻石为竖文,隶体带篆意,文字排列不齐,行距不均,字径大小不等。它是中国迄今为止保存完好、内容明确且有确切纪年的唯一一块汉代界域刻石,这是中央政府对所辖土地与海域管理的最早实物证据之一。

(四)摩崖石刻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和持续感的实物资料,对于弘扬展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灿烂的中华文明有积极作用,是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资源,是当代人们认知与利用古代历史和艺术的重要内容,在知识记录与传播、精神传承与发展、社会凝聚力产生与增长等方面会产生较大社会和文化效益。

桂林摩崖石刻与山水形胜相得益彰,是当地重要的文化和旅游资源,是城市最具文化内涵的名片,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桂林摩崖石刻对当代书法、雕塑、绘画等艺术提供独特借鉴和启发作用,是对社会公众开展美育体验与教育的重要空间。该摩崖在用笔、结体、章法上都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也为书法爱好者和书法家书法理论和书法技法的学习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三、中国摩崖石刻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一)摩崖石刻时代分布特征

1. 中国摩崖石刻开凿时间早,持续时间长。中国摩崖石刻开凿时间早,最早摩崖石刻在新石器时代,有4处。其中位于福建省华安县的仙字潭摩崖石刻时代定在新石器时代至周,是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刻有符号五十多个,似字似画,形状奇特,按照符号分布位置,大致可分为10组。汉代的有27处,比较著名的有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西峡颂摩崖石刻、朱山石刻、东连岛东海琅琊郡界域刻石等。

中国摩崖石刻持续时间长,从新石器时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时代都有开凿。时代最晚的摩崖石刻类国保单位是1942年开凿的大云山三战三捷摩崖石刻,其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大云山国家森林公园,是为纪念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在湘北会战中三战三捷而立的纪念碑。

2.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摩崖石刻的开凿数量和规模随着时间持续增加。摩崖刻石之风始于秦汉,在南北朝陡然兴起,唐、宋时期得到发展,呈现兴盛局面,明、清时期受金石学的影响,达到鼎盛阶段。各时代留存摩崖石刻文物的多少,与其距今年代远近、延续时间长短、以及当时金石学和宗教发展兴衰等有着密切关系。

分析中国6905处摩崖石刻,开凿的数量呈现上升趋势,尤其到清代,保存下来的有3527处,占比达61%。

明、清两代因历时长和距今较近保存下来的摩崖石刻最多。另外,清人对石刻的关注远远超过了之前各朝代,金石学进入鼎盛,也推动了摩崖石刻的开凿。

宋辽金(960—1279)摩崖石刻开凿也很兴盛,保留有983处遗存。此时的封建经济有较大发展,文化教育、科学技术高度繁荣。金石学在此时兴起,并成为独立研究的领域,助推了摩崖的开凿。

摩崖石刻受到石窟寺开凿风气的影响。隋唐是石窟寺的鼎盛时期,摩崖石刻开凿受其影响并助推其发展。石窟寺的营建带动了摩崖石刻的开凿,石窟寺营建中也会开凿一些摩崖石刻,并且出现了摩崖造像这种新的形式。龙门石窟保留有刊刻造像发愿文的摩崖题记多达两千八百四十余品,凡三十多万字。其内容主要是出资营造石窟功德主的发愿文,即造像铭记,也有一部分是帝王将相、文人学士等游览龙门留下的题刻。中国保存的摩崖石刻中,有461处出自隋唐五代时期。

中国石窟寺在魏晋、南北朝由传入到日趋兴盛阶段,摩崖石刻与石窟寺在营建选址和工程方法上相似,南北朝石窟寺的兴起带动了摩崖开凿,并对表现内容产生的重要的影响,此时有150处遗存。

3. 唐之前的摩崖石刻北方多于南方,唐之后的大部分分布在南方。与南方相比,北方的大部分摩崖石刻开凿时代更早。唐之前的摩崖石刻北方多于南方。在国保中6处汉代摩崖,5处在北方,南方的一处是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的汉建初元年买地刻石。分析摩崖石刻类国保单位的始凿年代,有9处始凿于南北时期,其中5处在北方,它们是山东省莱州市的云峰山与天柱山摩崖石刻、邹县的铁山、岗山摩崖石刻、泰安市泰山石刻、东平县的洪顶山摩崖,河南省博爱县青天河摩崖。4处在南方,它们是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南明山摩崖题刻、青田县石门洞摩崖题刻,湖南省郴州市永兴县侍郎坦摩崖石刻群、衡阳市南岳区南岳摩崖石刻。

唐之后,南方的摩崖石刻明显多于北方。在国保单位中,22处开始凿于隋唐代的摩崖石刻,仅有两处在北方,即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的八会寺刻经和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浦区的郁林观石刻群。之后的各时代的摩崖石刻绝大部分位于南方。

这是因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一开始在北方的黄河中下游流域,当时北方经济无论是农业、手工业还是商业的发展水平都远远超过南方;从南北朝开始,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相对稳定,自然条件较好,经济重心开始由北方向南方转移,这种趋势到了隋唐进一步加快,南宋时南方成为中国经济、文化重心。经济基础和人文环境决定着唐代前后此类文化工程在南方与北方的建设规模和强度。

(二)摩崖石刻空间分布特征

1. 空间分布广泛性与不均衡性

摩崖石刻空间分布广泛。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显示,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不包括港澳台地区,下同)都分布着数量不等的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空间分布又极为不均衡。川渝地区分布了1976处摩崖石刻,占总数的29%,这里是中国摩崖石刻分布最为密集最为丰富的区域。此外,四川还有2049处石窟寺。黑龙江省仅有一处摩崖石刻,即亚沟石刻,它位于黑龙江省阿城区亚沟东5公里的石人山崖壁上,是金代人物石刻造像。其他如上海有2处,吉林有3处,天津有4处,新疆有9处。与之相对的是,重庆市拥有1187处摩崖石刻,所以说中国摩崖石刻空间分布极不均衡性(见图4)。

图4 中国摩崖石刻在各省级行政区数量分布图

川渝地区摩崖石刻分布密集,集中连片。从安史之乱开始,尤其是黄巢攻克长安之后,一直到北宋前期,中原凋敝,四川却政治平稳,经济发展。长安与洛阳的官民、僧俗翻越秦岭巴山来到这里,依托此地的经济基础和文化传统,四川盆地成为中国摩崖石刻开凿的最为活跃地区。

2. 时代上北方早于南方,数量上南方多于北方

综合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点,可以将中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南北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之外,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一线,以及青藏地区和其他三地的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分界线。中国的摩崖石刻在南方分布最多,达到5166处,其次是北方,为1391处,南方的摩崖石刻数量是北方的3.7倍之多。

文化传播不仅有纵向的传承功能,还有横向的延伸功能。中国摩崖石刻艺术从北到南延展,从一区域传到另一区域以及从一群体传到另一群体,并有着充分的文化互动。黄河中下游为主的中原地区长期以来作为中国的统治中心、文化中心,人类活动频繁,物质基础雄厚,摩崖石刻的开凿也早而多。之后北方多次大规模战乱,人口南移,经济中心也向南方转移,摩崖石刻艺术也从北向南的发展,带动南方的更大规模的开凿。

3. 大聚集、小分散的空间分布格局

中国的摩崖石刻主要聚集在传统农耕文化区,大致是在北纬20度到40度之间,位于中国地形的第二和第三大阶梯内。这里光照充足、降水丰沛,高温湿润的气候条件十分适宜农作物生长,给民众带来稳定的收获和财富,造就了相对安逸的定居生活,成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进一步衍生出高雅的精神文化成果奠定了基础。这一区域聚集了95%(6588处)的中国摩崖石刻,尤其在黄河中下游流域和长江流域区域,中心城市往往也是摩崖石刻艺术中心,并对周边地区产生了较强的文化辐射力,如重庆、成都、杭州、肇庆、桂林、临淄等城市。山东是北方摩崖石刻的富集之地,拥有225处,保存有云峰山与天柱山摩崖石刻、铁山与岗山摩崖石刻、泰山石刻、洪顶山摩崖、圣经山摩崖、大泽山石刻及智藏寺墓塔林等著名摩崖。在中国地域占据较广大的东北、西北和青藏地区,摩崖石刻相对较少,而且分散。

摩崖石刻是自然环境与人文艺术完美融合的杰出范例,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与精神追求,是古老东方代表性的文化景观,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思想和艺术面貌。中国有6905处摩崖石刻,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70处,分析摩崖石刻的统计数据,研究文物的空间分布特点,有利于把握此类文物的变化规律,有利于提高对文物内涵的认知,有助于对摩崖石刻的保护能力、展示水平和传承效果的提升。(本文图、表皆由作者制作)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圆满完成,取得极其丰硕成果》,
http://www.gov.cn/2012-07-24.

〔2〕王炳华《“刘平国刻石”及有关新疆历史的几个问题》,《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3期。

〔3〕北京原真在线监测技术有限公司《泰山世界文化遗产动态信息及监测预警系统方案设计》(2016年10月18日)。

苏士澍 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文物出版社编审

陈昀 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副研究馆员

(本文原载《美术观察》2022年第9期)

昌乐蓝宝石

琥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