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红玛瑙品鉴网

白毫银针:白茶的神秘面纱,听听小白的独特见解

11-05

白毫银针:白茶的神秘面纱,听听小白的独特见解

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我特别喜欢苏公这句诗,雅致、文气、愉悦中透着洒脱,充分体现了要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好好享受生命和体验生命的人生态度。

之前,白茶于我,就是一个想喝茶可是没法好好泡茶品茶时的”解渴佳饮“,通常是用玻璃壶煮一壶老寿眉,边忙边喝,除了渴茶瘾,还喜欢闻那溢满一屋子的茶香。或者每当有点儿小小的不舒服时,就煮上浓浓的一壶,有时会加上一些陈皮,喝下去之后就会感觉好很多。所以,老白茶对我来说,也是”去病良药“。

可是有一天,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对白茶体系有了兴趣,于是就买了点儿当年顶级的白毫银针和白牡丹来品尝。

试茶,需要专心、静心,不要有俗事打扰,所以得找一个心闲情逸的时间。立秋那日的下午,刚好就是这么一段光阴,阳光明媚,秋高气爽,心情舒朗,试茶好时光。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怀着几分期待几分好奇,请出安放了几日的白毫银针,煮水烹壶,取茶温杯,开始喝茶。

刚一打开包装,“哇~~~好香啊!”我不禁感叹。一股带有山野气息的清香扑鼻而来,我闭上眼睛深深的吸了一口气,恍惚中以为置身于野外山间呢。

从开始学着喝茶到现在,我接触比较多的茶类是普洱,老生普、新生普、熟普,再就是岩茶、单枞、老寿眉、龙井,这些茶都没有白毫银针这种带着浓浓的山林气息、清新得象一个花季少女一般的香气,让人嘴角不禁微微上扬,瞬间变得喜悦而温柔。

白毫银针,号称”茶中美女“,古代还称作”绿雪芽“。其姿态优美,形状似针,长约三厘米,专门采摘还未展开的肥嫩芽头制成,芽头都肥壮挺直、均匀齐整;整个茶芽白毫密被,银装素裹中透着一点嫩绿,煞是可爱,不愧为茶中“美女”。

“生晒茶沦之瓯中,则旗枪舒畅,清翠鲜明,尤为可爱。”这是明朝文学家田艺蘅的对白毫银针的观感描写,非常形象。

水煮开之后,先倒出来晾着。白毫银针虽然是明前采摘的嫩芽,可是白茶质地相对龙井来说比较厚实粗硬,所以我觉得应该用90度左右的水才能比较好的激发出茶叶的内含质,温度太低的话,香气和茶汤可能都不太能出来。

用沸水把白瓷盖碗烫过,取5克茶叶放进盖碗,盖上杯盖,轻轻摇一摇,开盖闻香。

因为有温度的激发,此时的茶香除了清爽新鲜,还带有甜润的花香,爽嫩的毫香,很特别。

带着欣喜,我用晾好的开水沿着杯壁缓缓注水,看着水位一点点上升,茶叶一点点的没入水中,还有一些茶叶慢慢的随着水位上浮,茶叶上的白毛慢慢被浸湿,茶叶渐渐显露出更多的绿色来,盖上杯盖,静待香茗。

音乐流淌,丝竹绕梁,阳光从窗外照进来,在地板上泛着愉悦的光,岁月静谧而安详,茶叶在这祥和的氛围里舒展、释放。

第一泡,因为茶叶很干,很多茶叶浮在水面上,所以浸泡的时间可以稍长一点,让茶叶充分湿透,所以这一泡坐杯的时间大约15秒。出汤时,汤色温润,淡黄薄绿,毫香扑鼻,入口鲜爽甘甜,柔和顺滑,但是略显单薄。

第二泡,因为大部分茶叶都已经浸湿,所以采取缓慢注水快速出汤的手法。此时相对于第一泡,茶汤颜色深了一些,杏黄淡绿,看起来更温润,口感饱满,甘润醇滑,青草香、兰花香开始呈现,甘甜清纯。这种甜呀,象小婴儿无邪的笑,甜得清澈,不带一丝杂质,这种感觉非常美妙,令人惊喜。

第三泡,采取快入快出的手法,香气、口感跟第二泡差不多,没有太大变化;

第四泡,大约是因为我平日喝老生普多的原因,这前面两泡我都觉得淡薄了一点,甜是很甜,但总觉得少了一些浓厚的滋味,所以这一泡采取缓注水,缓出汤的手法, 毫香弱了,兰花香没有了,茶汤口感变化不大;

第五泡,缓注水,坐杯10秒,快出汤。虽然手法每次都有不同,都是为了让茶叶的内含物质析出并能充分融合,以使香气口感每一泡都能尽量接近,可是随着次数的增加,茶汤和香气还是会不断减少变淡薄。

这款白毫银针,总体来说,表现是相当不错的,第五泡香气淡了,但是茶汤还是很清甜,整个口腔都是润润的甜甜的感觉。

从第六泡开始一直到第八泡,都会开始坐杯,从15秒到30秒,香气已经几乎闻不到了,茶汤口感基本都是甜润,变化不大。

试茶非常有意思,我很喜欢在比较有闲心的时候把茶叶翻出来一一对比着喝,有时候同一款茶会采用不同的手法泡几道,每次都会有不同的体验,特别好玩。

喝茶真是个修心养性,逸致怡情的事,大家没事就多喝喝茶吧,对身体心灵都有好处。

*图片均为原创 转载请联系作者*

和田玉吧

太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