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红玛瑙品鉴网

揭秘新疆和田玉籽料碧玉低价背后的原因

03-16

揭秘新疆和田玉籽料碧玉低价背后的原因

新疆和田籽料从色系上看:青,白,墨,碧,黄,依次按产量排列。黄玉最少可遇不可求,基本忽略了概念,用黄沁替代,其次就是碧玉了。奇怪的是碧玉一直没有相应的待遇,价格远不如白玉甚至不如青花。有人认为籽碧被俄碧的美丽压制了,有一定道理,但白玉也被俄白料压制着呀。我们看到很多对新疆籽料白玉的追求却很少看到对新疆籽碧的追求。

和白玉一样,新疆籽料很难达到俄料的白细纯,新疆籽碧也很难达到俄碧的纯和绿。所以现在市场上有个声音看玉质不看产地。我不反对,每个玉种都有对应的价值。只是新疆籽料的位置永远不可能撼动。这是历史文化,资源稀缺和天然美丽的原因决定的。

是什么原因让籽碧遭到冷遇?

是这个色系原本就显得庸俗,不太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吗?

还是还是品质太差,不太适合雕刻?

我觉得文化传承是主要原因。碧玉在古代很少,或者没有被当成玉。碧玉作品也比较少,没有受到执政者重视。

东汉文学家王逸在《玉论》中曾这样论述玉石的颜色:“赤如鸡冠,黄如蒸栗,白如截脂,墨如纯漆,谓之玉符。”这个时候只有四色,没有碧玉,为什么?已经无从考证。从考古来看,明以前碧玉确实罕见。

关于碧玉的文字记载直到明代的《新增格古要论》中才出现:“玉出西域于阗国,有五色……凡看器物白色为上,黄色碧玉亦贵。”价格排列是:白,黄碧。这个时候的五色里面有碧玉,而且价格上仅次白玉,和黄玉相等。明代中晚期,由于国力问题,和田玉在民间兴盛,皇家反而没玉可用。但是籽碧在这个时候却像一个动人的故事出现在历史长河。明中晚期15世纪中叶开始开采山料,不过和田至今没有发现碧玉矿,所以那个时候可以认为是和田玉籽料

到了清代乾隆年间,傅恒等人编纂的《钦定皇舆西域图志》中也有关于碧玉的记述:“和阗玉河所出玉有:绀、黄,青,碧,白数色。”这说明清代承袭了明代对碧玉的认知,也列为主要色系。推测也是产量问题,留存的籽碧作品不多见,更多见的是新疆玛纳斯碧玉,在品质上远不如和田籽碧。

进入19世纪80年代,台湾人大量收购内地老玉。拉动了古玩市场和玉雕行业兴起。全国人们开始重新认知这个和生活息息相关和田玉。到现在不过30年左右,差不多还在启蒙阶段。首先被我们接纳的还是文化传承和视觉美丽的白玉和皮色。而碧玉很难找到相关的记载和故事。最早的碧玉歌出现在晋代,汝南王的妾,成语小家碧玉就是指她。之后唐宋也有碧玉的诗词,应该是指真的碧玉,不是指人。越剧里面有个明代的故事《碧玉簪》,只是对碧玉不是个好故事。同时低价美丽的俄罗斯碧玉大量涌入确实引导了市场,还有加拿大碧玉,玛纳斯碧玉。让我们更难关注到产量极少的籽碧,即便了解,也不愿意接纳价格。

这样我们不难看出籽碧的文化底蕴不如其他色系的深厚,导致我们更容易接纳其他产地的碧玉,毕竟国家证书也是和田玉。那么籽碧会不会迎来明代那样的春天呢?我希望会,这是个美丽的玉种,但不确定,有待时间证明。


虎睛石

丰子恺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