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红玛瑙品鉴网

根雕艺术:天人合一的完美诠释

03-13

在人类的发展中,不断的进行美的探索,从而开启了根雕的创作历史,并且从民间,一直走进艺术殿堂。


艺术家们发挥他们非凡的想像力,“略微”加以雕琢,外形千奇百怪的树根,便成为一件意境深远、让人回味无穷的艺术作品。


根雕艺术采用自然根材抽象美的形态来表达作品的神似


尤能以因材施艺、巧借天然来呈现大自然的奇巧联姻,让人惊叹“造化生灵”的魅力,把树根自然生成千曲百转的形态,充分利用这些根材的特性。


原始根雕的发展


在根雕的发展的过程中,最原始的造型都是非常的质朴、简单,不需要任何的花纹装饰。

根与艺术能否衔接成功,成为完美的根雕艺术品。一部分取决于树根本身的形态,另外一部分取决于根雕师的独具匠心与独具慧眼

树根纹理细腻、丰富多变、飘逸迷人,红白两色天然绝配。由于根系发达,深扎于岩石缝中,形成了奇特的扭、薄、飘、透的造型。收藏根艺不像竹木之易朽、铜铁之易锈、陶瓷玉石之易碎,故可世代相传、流传千古。


人们在最自然形态的树根中,获取创作的灵感,将自然元素与木雕技艺相融合,雕刻出来的根雕工艺品,复古且又时兴。

看惯了精细事物的人们,对形态万千的根雕作品深是追捧,那是一种艺术的风格,也是大自然的造物。


根雕的创作形式


现在的人们越来越注重审美功能,在最简单简洁的根雕创作中,开始灵活的运用线条的曲直变化,又运用空间、色彩、疏密等等手法来凸显根雕之美。

自然、粗犷概括、充满意境那是根雕工艺品的独特之处,鬼斧神工之间,散发着最原始艺术的淳朴。


根雕创作是一项辛苦的体力劳动与智慧的结合,应该从选材、造形、取舍、定型、打磨、底座、命名,独创出自己的制作原则。


力求做到“九分天成、一分人工”,遵循创作理念做到“细琢磨、慎切割、取意像之趣味、觅天然之气息、求最佳之妙境”“因得于自然而圣洁、归天籁无极为绝世”。


根雕价值的三要素


根雕三要素之“形”


是外表之形状,根艺的内涵是通过一定的“外形”来释放的。


根的艺术有自身的特点:由于天然成分多一些,所以没有规则、工整的线条,是粗放的、朦胧的、抽象的和不对称的,甚至是在残缺中孕育了美,腐朽中出神奇,整体上处于似与不似之间。但根艺作品的“形之象”仍然很重要,应是其天然属性。自然形态越像就越神奇,宛如天成,便可成为根中之宝。

根雕三要素之“神”


是指作品本身的精神,是人类精神的延展,是创作者综合素质的表现。


一件大体相似的崖柏根材经作者的发现和创作,产生了精神。神者,意境也。构思巧妙,制作精美,从动势、眼神、形态中能使人明显感觉到一种灵气,说明崖柏根艺已人格化、思想化了,这就是神韵。

根雕三要素之“准”


就是制作原则要把握、拿捏的恰到好处。“七分自然三分雕琢”的创作原则,高度概括了根的艺术的特点,即人的创造与“天然”这一属性的关系。


“三七”开的标准并非那么绝对,而是要尽可能多地保留自然成分,二者之间从大致比例上讲“三七”是最合理不过的,也是绝大多数崖柏创作者公认的。因材施艺,在形态扭曲崖柏根料的关键部位巧妙地施以技艺,加上余味深长的命题,协调一致的底座,将会使作品更加完美。


根雕艺术的发展


根雕艺术如同木雕艺术一般,在发展中逐渐分为了实用型与欣赏型两种,实用型的有桌椅板凳,欣赏型的都是一些摆件。


在五代画家阮郜绘制的《阆苑女仙图》图卷中出现了很多处用树根制作的木榻、凳子、花架等等器物。


而到了明清时期,根雕艺术已经基本发展到了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其创作手法出现了通体雕法,技艺精湛,工艺品呈现玲珑剔透之感。

明清时期也让我国根雕艺术风格基本得到了奠定,形成了很多根艺的流派,创作思想也在逐渐趋于成熟。


从民间艺术到殿堂珍品

根雕最早是从民间开始发展,凝聚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之后,精大博深,在艺术节中独占鳌头。

并且在发展中,根雕艺术在圆雕的基础上开始向着“似与不似”的方向发展,力求发现大自然的原始之美。

现代的根雕艺术经过了发展壮大,大多数艺术家打破了禁锢的传统,创新的根雕的创作形式,带领根雕走向了一个艺术的新领域。

从此,根雕从传统的民间艺术,向着殿堂级别的艺术珍品开始发展,让根雕内容更加的深刻饱满。

一件好的根雕艺术品,一定要展现出它的自然肌理美、立意美、人工与自然结合的整体美。根雕的创作应该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最后还于自然。


如今喜欢根雕艺术品的人越来越多,人们的审美情趣也正在逐步的提高,根雕作品也是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妙趣横生。


根雕作品鉴赏


黑玛瑙

张大千山水画